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他是我家的老头子,我当然——暮色沉沉,行道树已模糊了身形。华灯初上,还眯着昏睡似的眼。我与妻子散步正往回走。一曲黄梅调从远处缥缈地传来,不绝如缕。随着我们一点点靠近,那高亢的曲子也渐渐完整起来。声音是从我前面走路的一对老夫妻发出的。那男的身材高大,满头白发,敞着怀,一步一步往前迈着,步幅不大,但也算稳健。他旁若无人地唱着《天仙配》中的"路遇"那段。女的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穿着熨帖的紫红衫,走在男的左侧,边望着他,边鼓着掌。  相似文献   
2.
荀春荣 《中华魂》2013,(4):34-36
过去人们一提到《诗经》,往往首先想到的是“乐奏周南第一张”,即《诗经》的第一篇《关睢》其实这是一首贵族婚宴的乐歌(虽然二、三章开头有几句采摘荇菜的描写,但是那只是写作上兴起手法的运用,并非作品的实质性内容),“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欢乐气氛是足够的了,但那是家有“琴瑟”和“钟鼓”的贵族们的欢乐,与当时饥寒交迫额的奴隶和“无衣无褐”的农夫们无关。  相似文献   
3.
对于"樂"字的解释,自罗振玉否定许慎之说以后,各种观点层出不穷。许氏与罗氏的根本区别在于,许慎用金文,从鼓悬于簴的象形来解释"■"字,而罗振玉则用甲骨文,从琴瑟附于木来解释"■"字。两相比较可知,许氏的解说不仅符合"乐悬"实际,也与乐器发展历程、重要程度及文字发展阶段相吻合。罗氏的解释不仅不符合甲骨文含义,也与乐器发展时代不相对应。罗氏以后的学者也都存在各自的误区。  相似文献   
4.
大同乐会的前身是郑觐文组织的琴瑟学社。1919年5月,郑觐文把琴瑟学社改名为大同乐会,这次改名是大同乐会后来能够取得历史性成就和地位的关键因素。目前,中国音乐史学界对此问题要么避而不谈,要么只是简单提及。实际上,这次改名既是当时时局发展的产物,也与郑觐文的个人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它不仅为大同乐会赢得了中国音乐界广泛的认同...  相似文献   
5.
《诗经》305篇皆可弦歌。对此,先秦迄北宋并无异议;南宋朱熹等则不以为然;至清代晚期方为学人普遍认同。先秦时弦歌《诗经》的主要是瑟而不是琴。孔子"皆弦歌"三百五篇",修复"周乐","放郑声",既暴露了他保守、倒退的世界观,又有益于《诗经》乐章和弦乐的保存和传承,有利于更好地施行乐教,使原本局囿于宫廷宗庙以及贵族、卿大夫之家的弦乐,加速下移并普及于士阶层,并对后世文人乐于琴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宋开玉 《北方论丛》2022,(1):142-152
婚嫁礼俗是中国古代礼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统治思想的中国社会的婚姻礼俗遵从《礼记》婚姻"六礼"之制,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或有变异。旧传为清代蒲松龄所作的《琴瑟乐》是一篇描写女子婚姻的俚曲作品,叙述了从少女思嫁到夫妻美满的整个民间婚姻过程。它所反映的清初山东民间婚俗,仍以《礼记》"六礼"为基本框架,一方面传承着"六礼"传统,同时,受民间经济和世俗社会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民间婚俗向着更务实、更世俗、更喜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十年修成模范妻丈夫发飙要离婚于婕和康健是一对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康健自主创办一家公司,年利润在百万元以上。于婕在政府部门工作,漂亮温婉,知性优雅。两人有一个8岁的女儿,乖巧可爱。平时,于婕和康健看起来琴瑟和谐,于婕还不时地在微信圈里晒晒幸福,引得小伙伴们羡慕嫉妒恨地点赞留言。真应了那句话:"秀恩爱,死得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图书馆所藏蒲松龄遗著———聊斋俚曲《琴瑟乐》的文本作了考辨,研讨该本较国内存本多出的诗文和重要异文的真伪与正误,以释此曲整理研究中有关文本原貌的疑难与歧见,并对庆大藏本的价值作出评估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