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8篇
管理学   9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4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64篇
社会学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此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模式是基于校园网络环境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交互以及自身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进度和方式,自主积极地学习;同时通过人机互动、生生互动的练习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收集反馈信息后,学生再通过自我评价相互交流,彼此学习,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2.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的基础上,把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按均衡编组的原则,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在教师精讲的基础上,使学生得以充分地合作,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从而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更注重学生的活动,注重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把教学的重  相似文献   
3.
西方现代化理论以“传统-现代”对立说为基础构建而成,但中国式现代化却将传统视为现代化生长之源,由此开辟了全新的现代化发展路径。“生生”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本,涵摄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追求多元包容的共生共荣,为人类社会提供永续发展的根本范式。新发展理念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以传统生生之道及其衍生而出的文化观为理论基体,在确立中华文明主体性的同时也指向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为当今世界寻求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全新范式,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跨文化对话的视角,在文化类型说的基础上,分析欧陆现象学之生态美学、英美分析哲学之环境美学之得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生生"美学,作为当代生态美学之一翼。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环境美学逐步介绍到中国,影响深远。在当代生态美学发展中,"生态"与"环境"之争持续多年,中西美学由此得到对话与交流,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之"原生性"特点也由此得以突显。由此深化了产生于《周易》的"生生美学"之"生命的创生"的丰富内涵。本文阐释了"生生美学"所特具的"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太极图式"与"线性艺术"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其特有的道德理性与知白守黑的逻辑特性。"生生美学"特别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艺术之中,表现于意境、筋血骨肉、琴德、气韵生动、虚拟表演、因借与吉祥安康等传统艺术范畴之中。  相似文献   
5.
研究师生互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师生互动现状的策略,实现高质量的师生互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心学作为儒学系统的一个分支,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后来也出现了重重流弊。牟宗三曾大力彰显性体,以性体保障心体客观性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作用有限。在儒家生生伦理学的系统中,与道德相关有欲性、仁性、智性三个因素,其中仁性和智性都是道德根据。与仁性相对应的是心学系统,与智性相对应的是理学系统。仁性和智性都可以决定成德,但功能不同。仁性的作用在于内觉,以发现自己的仁性。智性的作用在于认知,具体又可分为外识和内识。外识是对与道德相关的外部对象的认识,内识是对内在道德根据的认识。启动智性,发展内识,对仁性这一道德根据加以真正的认识,才是杜绝心学流弊的根本之法。  相似文献   
7.
综观传统与现代、历史与现实、民族性和共通性,按照中华传统美德的概念界定—理论剖析—问题澄清的逻辑,可以从三个层次、五个方面,把握中华传统美德之"传统""美德""活的"三义,阐发中华传统美德的主要德目之范畴类型、层级结构及基本内涵,审视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在构成要素和精神内核,阐明中华传统美德的普遍民族性、鲜明时代性和生动实践性等基本特征,澄清"传承什么意义上的中华传统美德"问题,进而整体性探究中华传统美德传承发展的生生之理,并从国内、国际两个价值向度诠释中华传统美德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先秦儒家生态思想有其内在逻辑性。其天道依据是"生生",蕴含"时""变"观念。"仁"是对天道"生生"的人道承接,其内在规范性是以"位"为前提,"中"为尺度,"止"是"中"的精微之地,同时以"爱"为基础,"忠恕"为方法。先秦儒家正是通过对"生生之仁"的终身践行,参赞天地,化育万物,此即"生生而仁"。"生生而仁"是人对栖居之维度的筑造,先秦儒家通过生生而仁,通达天命,实现浑然与物同体的和乐境界。  相似文献   
9.
人类文化所具有的习得性或继承性是人类得以以"人"的方式存在而区别于一般动物的一个基本原因。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的、内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思想之精华是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之内在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追求"普遍和谐"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文化生态模式可以为我们今天进行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以下两个方面的借鉴:其一,从注重普遍和谐的要求出发,应当高度重视对于"和谐"的系统追求。儒家文化生态模式注重和谐性、平衡性与稳态性的基本运行机理应当对于我们今天寻求"可久、可大"的和谐之道提供某种程度的警示作用。其二,儒家思想注重追求"和谐"与"生生"内在统一的价值取向,有助于消除追求和谐过程中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10.
王明迪 《理论界》2022,(5):37-44
儒家主张道德修养是持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这使儒家修养论呈现目标高远、始终在求“道”路上的特色,这一特色正是建基于《周易》“生生”思想之上的。“生生”即阴阳转易、化生万物,是天道之运行,具有孕生万物之德,这一德性赋予天道以至善性与恒久性,并通过天人会通,下贯至人道,使人得以继善成性,在道德修养领域同样体现为至善性与恒久性的特征。“生生”为儒家道德修养论提供了本体论层面的依据,使道德修养不拘泥于具体的行为规范而获得超越性的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