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28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大规模留日学潮始于甲午战争后的1896年。“五四”运动前,社会主义运动在日本篷勃展开,社会主义思想广泛传播,在日的广大留学生深受影响。浙江是留日大省,浙江籍学生周恩来、陈望道等在日本留学时思想上逐步转为马克思主义者;部分浙江籍报纸杂志印刷刊登了大量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论著。另外,以朱执信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也对...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伊斯兰教和回族历史中,留东清真教育会的组建及其刊物《醒回篇》的发行,以及其爱国爱教的思想颇受后世关注,但其成员与辛亥革命的关系一直没有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讨论。本文考订留东清真教育会主要成员事迹,探析其与同盟会的关系,发掘其成员归国后在各省光复运动中的表现,揭示晚清回族留日学生与辛亥革命的关联,认为该会是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创立的一个革命团体。留东清真教育会成员的行动,体现了近代回族的文化自觉和国家认同,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民主共和观念对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1905年前早期留日学生刊物速亡原因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朕宇 《理论界》2009,(8):144-145
1905年前早期留日学生刊物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和地位,也是中国急于现代化的产物与缩影.正因为如此.该批刊物在资金、经营状况、稳定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外加传播学中"第三人影响"理论作用--清政府对留日学生刊物的相关打压政策.导致了早期留日刊物速亡.  相似文献   
5.
周一川 《文史哲》2008,3(2):104-112
日本文部省档案和日华学会对中国留学生数量的统计,无疑是最具权威性的原始资料,通过对这两类材料的充分发掘,不仅完整的19061926年,19271944年间各年度的中国留日学生人数统计表得以完成,也订正了由于统计机关不同、标准不同和时期不同所造成的诸多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6.
试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取向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留日学生中,后来投身于革命或在思想上具有革命倾向的占很大比例,这显然与他们的留日经历有关.通常的观点,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在日本受歧视侮辱,屈辱经历的刺激使他们走上革命道路.这只解释了一小部分原因.本文试图从留目的原因、目的和决策,日方的政策和朝野的态度,留学生在日本的生活学习,留日学生政治意识的兴起和清廷的防制与镇压等几个方面,来逐一分析形成清末留日学生革命取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岛暇 《21世纪》2001,(4):53-53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清朝政府官员把留学和救亡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留学日本在当时似乎已经成为救国的最佳途径。 也许是缘于国内严峻的形势,以及国内人民的殷切期望,中国青年到了日本之后,大多急于求成,希望在短时间内掌握一技之长,早点归国做贡献。所以他们进的学校大多是中等学校或中专技校,学的科目或者是速成科或者是普通科。日本教育家鼓吹中国急需有某种技能的应用人才,学问高深的专门人才可以慢慢培养。大概也是这种局面形成的重要原因。 留日生的学习科目非常广泛。据当时的报告统计,他们所学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留日学生开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海外基地,接受并积极宣传了资本主义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政治学说,培养和壮大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骨干队伍,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掀起了民主革命的高潮,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在近代中国的留学浪潮中,大批有志青年来到日本,创办了大量进步报刊,宣传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从云南留日学生创办的《云南》杂志和《滇话》报刊可以看出晚清云南留日学生的国民思想、国家观念、云南观和社会改良思想,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积极倡导女子教育、风俗改革等社会改良思想。  相似文献   
10.
陈天华蹈海原因新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云波 《文史哲》2002,1(5):158-162
陈天华之所以走上蹈海自尽之路 ,主要是因为他在革命与改良两种救国主张之间举棋不定 ,无所适从以至长期处于焦虑、压抑、苦闷之心理状态的结果 ,具体而言是由在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三对两难矛盾所决定的 ,即感情上倾向革命与理智上倾向改良的矛盾 ;革命派身份与改良派思想倾向的矛盾以及寄望于留日学界与失望于留日学界的矛盾等。正是这三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难矛盾 ,使陈天华这真诚的爱国者在对革命与改良两种救国主张的取舍上陷入了进退维谷的信仰绝境 ,最终不得不选择蹈海自尽之路以求解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