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潮剧与白字戏历史上是同一个剧种,都叫做白字戏,鉴于白字戏来源问题的众说纷纭及诸多疑惑,在研究剧种的形成时一定要从构成剧种的基本要素——演出主体、戏剧产品及戏剧受众三方面综合审视,孤立地看待研究对象则难免片面。基于此,乡社祭祀赛会是白字戏生存发展的温床,而外来剧种是其由小戏成熟为地方剧种的催化剂,地方小戏与外来剧种都是形成白字戏的不可或缺的两大要素。  相似文献   
2.
7月底,北京就已进入奥运会倒计时,在一些重要的交通干道路口,人们会看到一辆或者两辆黑色的jeep,车身的白字特别显眼:"特警".这是为保证北京奥运会安全进行采取的特别措施.特警装束从头黑到脚,很神秘.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民国版<嵊县志>中蔡元培写的<清节堂记>和绍兴图书馆馆藏<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的碑文拓片,对<蔡元培全集>收录的<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进行校勘,补录了其留下的空白字二十个,校正了错字五个.<清节堂记>写作年代、地点不详.经考证,它既不是<蔡元培全集>中<捐建嵊邑清节堂之碑记>注明的1906年10月,也不是朱馥生发现<清节堂记>时所认定的1902年10月作于上海,而是1896年10月写于绍兴,1902年10月在嵊县立碑.  相似文献   
4.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仍有遗存,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发现,海陆丰人文土壤中具有浓郁的世俗宗教特色,赛神庙会是乡社宗族文化的载体,这种文化载体滋生并哺育了白字戏、竹马戏等民间戏剧样式,也使得传统戏剧呈现出浓郁的世俗宗教色彩。这种赛会祭祀戏剧具有不同于文人戏剧、观赏性戏剧的价值标准,它是典型的民间戏剧。  相似文献   
5.
詹双晖 《创新》2009,3(5):20-23
赛会演剧这一古代文化现象在粤东海陆丰地区至今延续。早在元明之际海陆丰民系形成之始,迎神赛会、演戏酬神习俗已随闽南移民带入,至明中后期及清初,在一些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的通衢大邑,赛会演剧已经蔚然成风。所演之剧早期多为竹马戏、钱鼓舞、白字曲、英歌舞等民间歌舞小戏,后来随着外来南戏正字戏的流行以及白字戏的形成,祭祀演剧渐由正字戏、白字戏、西秦戏等职业戏班唱主角。  相似文献   
6.
白字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和语文原因。在古今汉语中,积存着很多的白字或通假字,这使许多白字复合词的内部形式造成扭曲和破损,给语言交际带来诸多不便。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不应该总是被动地确认之,而应该解放思想,对白字尤其是现代白字进行干预和纠正,使语言文字朝着科学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从南戏到正字戏、白字戏——潮州戏剧形成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末明初南戏在潮汕的活动已蔚然可观。宣德时期的南戏《金钗记》已"错用乡音",到嘉靖年间的《荔镜记》已变异为用闽南方音演唱的潮泉腔,万历年的《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老秘的白字     
老秘姓赵,在局办公室当了多年秘书,因而被人们称为老秘。  相似文献   
9.
网络语言中另类“飞白”的语用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量"白字"的使用是网络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些"白字"可分为无用意"白字"和有用意"白字"两大类.其中,有些"白字"应属于一种特别的表达方式,可称之为另类"飞白",它违反了会话含意理论的方式原则,因而产生了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0.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