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08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本文探讨司马迁如何运用图书文献写《史记》的问题。司马迁利用皇家图书馆的有利条件,秉承家学渊源,有计划地阅读了大量的六经异传和百家之书,并实地考察天下历史地理,成为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在此基础上,他博采经传百家材料,自铸一家之言,写成了《史记》这部史学的宏篇巨制,表现出既善于吸取又长于创造的大家风范。  相似文献   
2.
德国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出生在德国一个大公国的首都。他的父亲经营盐、颜料.经常利用所经营的原料做些化学试验.这在李比希幼小的心灵中播下了化学的种子。他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在父亲的作坊当助手时.每天晚上母亲都要听取他的自我表扬——这是最有效的使儿童进步的教育、强化方法:父亲在李比希14岁时介绍他认识了皇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使他有机会借到许多自己热爱的化学书.他如饥似渴地读着、消化着,如痴如醉地试验着、观察着、记录着。  相似文献   
3.
风雨文澜     
王丽利 《社区》2008,(29):11-11
提到中国的皇家图书馆,人们最先会想到紫禁城里的文渊阁,自从乾隆四十一年,也就是1776年,这里便成了内廷御用的图书馆。尤其是1776年,编修完毕的《四库全书》连同《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入藏文渊阁,更使这座神秘的藏书楼名声大噪。清宫规定,大臣官员,如有嗜好古书、勤于学习者,经特别允许,才能到阁中阅览;但绝不能损坏藏本,更不许夹带出阁。足见,管理规格之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