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3篇
综合类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孔子是《庄子》一书出现频率最高的寓言形象,仅在庄子亲撰的“内七篇”就出现10次之多。而历来对寓言孔子的理解,大都属于曲解和误解。本文以“内七篇”十寓言中的孔子形象,与历史记载的孔子相关言行作比较,说明庄子重塑的寓言孔子形象,基本符合历史孔子的言行与思想。庄子一方面批判孔子的悖道,对其息黥补劓,一方面又挟发了孔子未必自知的真德,故寓言孔子形象具有成长性:从开始的“悖道大知”到最后的“顺道真人”,庄子充分肯定孔子的天赋真德,意在充分肯定永恒天道遍在于世间万物。  相似文献   
2.
张毅  贾毅君 《中州学刊》2005,(2):119-122
在用西方哲学那种逻辑清晰的思维方式阐明中国先哲的人生观的同时,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直觉智慧也予以高度重视.他用糅合道家、玄学和禅宗的"负底方法",讲述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人生境界和文艺理论,形成抽象哲理逻辑与心灵体验的艺术思维交融互补的思想.所涉及的原创问题有:哲学真际与艺术本然,人生觉解及其境界,负底方法与诗的言说.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三辨——兼论美学的先验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洪杏 《东南学术》2006,(5):144-148
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只是更换了视野,抑或也还引出了新的难题?他理解的"心灵"是经验的,抑或是先验的?其文艺心理学的人文悲情是"悲"在注定不能实现,抑或是"悲"在起点有误?本文通过对以上三个相关问题进行逐层深入的辨析后指出:朱光潜引心理学入文艺理论后遇到的一道无从规避的难题是,他必须在经验与先验之间的足够大的张力中,在超越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的问题上另辟蹊径,但他对此却始终不曾有所意识.正是这一点,导致了其文艺心理学无论是在艺术起源还是在艺术理想上都缺乏一种终极依据.对审美这一人生向度上的虚灵之真际的否认,则使他最终没能找到走出民族文化困境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5.
学界早已将克罗齐当做无可置疑的表现论代表,而海登·怀特对克罗齐的把握更具启示意义。克罗齐语言学、美学祈向着语言和艺术品生成中的“诗意”而不是呆滞不变的“语法”,是既强调“审美活动是赋予形式而且只是赋予形式”,又立足于言说者、创作者赖以不断创造出新“形式”的生命“实体”的。感性的表现与被表现的虚灵之真际之间的张力的被发现,使克罗齐的表现论语言学、美学露出了一道裂隙。  相似文献   
6.
郭萍 《东岳论丛》2022,(8):78-87
冯友兰以“理”为归旨的自由观念分为两个层面:一是真际自由,即由觉解达到的“极高明”自由境界;二是实际自由,即在尽伦尽职中保持“道中庸”的自由之路。其问题在于:“理”是“不着实际”的“空底观念”,由是真际自由超脱于任何价值之外,趋向既无所肯定、也无所否定的价值真空,而无法为现代自由提供价值根据;同时实际自由否弃对现实伦职本身的新旧是非进行辨别,以致无从明确现代自由的实践方向。究其根源在于:冯先生受制于现成对象化的思维模式,错将传统哲学的形式化、概念化作为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根本。因此我们需要走出“概念游戏”,投身当下生活,在切身的共同领会中探索能够确证和维护现代价值内容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朱熹中庸观内隐的两个长期未被学人意识到的问题进行了揭示,并对近代以来的《论语》注本对中庸这一范畴的解读及其学缘背景作了深入考察,指出:(一)中庸作为仁义礼智信诸常德的极致境地,是一种完满到无以复加的虚灵之真际,所以孔子会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的慨叹;(二)中庸也是一种永无止境地祈向这一虚灵境地的过程,就此而言,有关"庸"的三种含义——"常行"、"平常"、"用"——的争论可以得到恰当的解决;(三)在深藏于人的灵府的仁的端倪与高卓而圆融的仁的极致境地之间存在着一重永远无从消去的张力,对这重亲切而紧张的张力的领会与对中庸的领会是一致的;(四)中庸还是从经验的"形下"向虚灵的"形上"无限趋近的途径,所以孔子又对后学者有所谓"执两用中"的指点。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六篇.<寓言>抉发"内七篇"结构及其奥义,是"内七篇"的结构指南和奥义指南,全篇结构严谨,义理贯通.郭象的篡改误断和曲解妄释,导致旧庄学认为<寓言>是"随手散缀""难明条贯"不相关联"的杂凑之文,并且误以为庄子所撰,视为"庄子自序",从而成为旧庄学无法读通<庄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冯友兰是中国现代卓越的哲学大师,是少数几位创建了哲学体系的哲学家之一。他运用西方逻辑分析的方法接着讲宋明理学,通过对实际与真际等范畴的分析提出了共相与殊相的理论,建立了自己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而胡塞尔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在《逻辑研究》第二研究中通过对近现代一般对象问题上的概念论和唯名论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对观念对象的现象学描述分析,提出了观念化的抽象(本质直观)的方法。他们的共相观及其把握共相的方法分别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张新 《阴山学刊》2014,(4):76-80
冯友兰将人最特殊的性质定义为觉解,“解”是依照概念之了解,“觉”是此心之明觉,即:不同于依照概念而行的了解,但又以其为基础的切己之体悟。只有具备了这一层实质内涵,真际世界与实际世界的融通才有可能,亦即人从自然境界到天地境界的超越才有可能。觉解是人的存在之维,境界乃是建立于觉解之上的意义世界的建构。觉解一方面确证着人之“在”,一方面构建着意义世界,而意义世界的建构最终逻辑地奠基于形而上的真际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