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9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216篇
社会学   32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妇女冲破传统礼教的束缚,从宫廷侍女到仕流之妻,女着男装成为一种时尚。这种现象的出现与唐朝开放的社会、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女权意识的崛起以及佛教道教对社会风尚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才产生了唐代妇女服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2.
<正>好友邀我到偏远山地体验自然之美,说服我的诱因之一是:可以看到流星。将近5小时的车程,晕到不知天南地北,还好在抵达不久,我就看到一颗流星划过眼前。剎那间的惊喜与感动,盈满我心。  相似文献   
3.
《边城》: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渲泄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欲望,摆脱城市文明的压力,是《边城》创作的根本动机。这一动机说明《边城》的创作是一种抵抗,它意味着怀念湘西,更意味着抗拒现代化。在价值的固守与拒绝之间,充满诗情画意的《边城》成了一座没有硝烟的反现代化的战斗堡垒。《边城》凄惨的收尾真实地展示了现代化潮流冲击下的传统社会崩溃的命运,及人性的必然要求和它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不可能实现的悲剧,它是唱给残败的湘西的挽歌。在一段轻柔、平和、明快的牧歌般的思乡曲之后,作家背叛了情感,摧毁了“边城”,归依了现代化潮流,撤出了这座废弃的反现代化堡垒而在作品中唱出了抑郁、伤感、凝重的旋律为湘西传统农业社会送葬,实际上宣告了无法抗拒的历史理性对与生俱来的民族情感的一次胜利,也昭示了中华民族捐弃前嫌,为着湘西的重造和民族的新生而热切地呼唤现代化的宁馨儿。“边城”中所有的一切是现代化必然要颠覆甚至是已经颠覆了的。这座毫无科学价值的反现代化堡垒的审美价值在于:它的美学光辉照亮了偏远的湘西边城,照亮了黯然逝去的传统社会,它还将照耀着现代人寻找精神家园,追求人性的复归,直到它永远--因为“现代化”与“反现代化”思潮的冲突的二重性模式永远持续到将来。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苏州三县农村政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平天国苏州三县是苏福省的中心地区,受到李秀成的直接关注,其农村社会经济政策充分体现了李秀成的地方建设意图,是后期天国农村政治最成功的地区。三县太平天国当局重视乡官行为的标本示范作用,执行传统农村政治经济政策比较顺利,普遍推行了“轻租赋”的农业政策,特别是在执行“着佃交粮”时,有意对佃农加以照顾。具体操作中,为迅速恢复生产秩序,根据土地实际耕种的情况,采取“着佃交粮”和“招业收租”并举的政策。为减少统治成本,李秀成给予永昌徐氏一定程度的地方自治权力。  相似文献   
5.
正2007年夏,长沙贺龙体育馆。天空黯淡,只有几颗星星试图执着地点亮夜空。男孩习惯性独自踱到环形体育馆的顶端,高声唱着湖南民歌,与往常不同的是,今天多了一个听众。"你没看见那么多人笑话你吗?你还敢唱?"初次相识的女孩羞涩地问着。男孩没有回答。周围散步的人指指点点,和男孩保持距离。渐渐地,天  相似文献   
6.
饶伟新 《民族研究》2005,(6):92-100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7.
记者一身的精华,大致集中在一副好眼力上。精彩见闻往往不是用笔,而是用眼睛写出来的。不幸我视力只剩下0.1,更不幸的是我辞谢了眼镜,居然很原谅很欣赏起这份近视来,怕是不大有救喽!近视眼有它的绝活儿——擅长省略。人总得在一堆目光下活着。有人就忙于服侍人家眼色,且依顺眼色去做人。一个眼色,足以传递或阻止一个喜悦,兴奋那么一回或惊吓那么一回。  相似文献   
8.
9.
初中时,一提到“幽默”二字,大家都会联想到朱雁彬——我的挚友,一个把幽默演绎到极致的人。  相似文献   
10.
杜幼新 《山西老年》2010,(10):24-25
炎炎长夏,一个酷热的午后,坐在开足了空调的咖啡屋里,轻啜着红色的花果茶,一位朋友给我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三十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哥一大早就从村里办的小学(他在那里当民办教师)回到家里,一进家门,他边开玩笑边埋怨祖母道:"好奶哩,我不是跟你说过了嘛,昨天就借上了李老师的手表,今天的高考一定误不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