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6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
《清水里的刀子》这篇小说通过叙写搭救亡人之前要宰牲的传统民间习俗,以及大牲能看到清水里的刀子的民间传说,使小说具有了丰厚的文化含量与审美意蕴,形成艺术上无穷尽的审美张力。这种艺术效果的取得,主要决定于民间文化资源作为一种他者的“陌生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张承志、石舒清两位回族作家对西海固伊斯兰文化及其民众的认知与书写,分析了两位作家在其作品中所展示的伊斯兰文化、信仰、民众、审美观四个方面的异与同。张承志是以理性和激情经由艺术的途径来接近“圣”的空间,以审美的方式去践履他的神圣价值观;石舒清是在回民的黄土高原这一“圣”的空间之内生活和写作的,他的文学表达在意义上更接近于伊斯兰教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石舒清的长篇小说《底片》,以一系列经典小短篇构成一个回忆与想象的文学空间,借由记忆空间的文学再现和乡土空间的诗意书写,用记忆中的旧事物反衬、预示和象征生存空间的转移和变迁,建构起一个淳朴乡土意味浓重的精神家园,从而实现对自我文化身份的根源性确认,对现代人社会生活家园意识的唤醒。地理、空间、文化和文学的结合,是他写作的广阔语境,也是他在现实中寻梦和实现梦境的园地,更是一个作家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身份的彰显和标示。  相似文献   
5.
回族作家石舒清继承了书写死亡的文学传统。在其小说创作中,死亡书写对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风格特色鲜明。其小说创作以鲜明的民族个性表现了回族特有的生活风貌、独有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素质,以及在传统文化熏染下与众不同的审美眼光和生活趣味,突出弘扬了宗教正面的精神与教义。  相似文献   
6.
回族作家石舒清坚持以自己的创作展现故乡西海固,反映生存于那里的回族的历史变迁、情感生活与文化要义,以对故土、母族的坚守抵达对文学纯净性的坚守。这种以“坚守”为特色的创作姿态对当下许多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取向选择与文化身份建构具有极强的代表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继霞 《阴山学刊》2008,21(6):54-57
散文集《西海目的事情》以独特的视角和感悟描绘了以回族为主体的西海固人的生活状貌和精神世界,倾诉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民族、对命运的体察与感受,表现出一种真诚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8.
北望石舒清     
感觉中的宁夏北部是一种粗糙的沙砾堆积铺盖,满目都是干燥的沙石延伸,看得人眼千;南部则是阴冷潮湿的不适宜庄稼生长的丘陵山包和灰褐色土壤。墙院陈旧矮小,泥抹平顶房屋,非常简陋,年降雨量太少,干燥土褐色的平顶屋面只是搁了一层薄薄的泥皮。  相似文献   
9.
石舒清的文学创作依托宁夏南部山区回族村落的社会生活背景,阐释了一种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文化。其文本流露出底层立场、恋土情结、怀旧心理、神秘主义体验、尚洁意识等主体创作心理,并从中折射出作者的文化心理:作为农民之子认同乡土传统的农耕文化之根;作为回回后代承续宗教信仰的民族文化之根。  相似文献   
10.
“死亡叙事”成就了石舒清。今天看来,它是有一定的叙事模式的,但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在于,作者在把文学内敛化、心灵化的同时,很大程度上使文学停留在了自我的小世界内,形成了对外部的障眼。“日常叙事”打开了石舒清的眼界,但打开的同时,如何把认识论转化为文学实践,在文学创作中似乎仍然成为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