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3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振松 《理论界》2006,(3):185-186
祝允明人格精神的复杂性,呈现为人生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自由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对立统一,源自他所处的时代与生活环境,源自他人生理想与人生目标的双重性,源自他对儒、道等多家文化思想的吸纳。正因如此,使得祝允明的人格精神颇具魅力与风采。  相似文献   
2.
刘守安 《云梦学刊》2005,26(5):144-144
明代的苏州,名家云集,祝允明、文徵明等书法大家,在书法史上广有影响,学界已给予关注.但将明代的吴门书家作为一个“流派”来研究,似未有人专门做过.向彬《吴门书派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这本书对明代中期苏州地区的书家群体作一整体的审视和具体的考察分析,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选题,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  相似文献   
3.
祝允明的古文观中,明道、宗经与抒发性情的文学思想相提并重,师古与师心的观点也同时相提;他提倡行文时当“文被质”,同时又注重文质相协;平揽十代之文而于唐后之文又极其呵斥;在文风方面,他追求典雅敦厚的风格,而实际创作则又多有激扬刚猛之言。  相似文献   
4.
黄彦伟 《阅江学刊》2015,(2):137-143
在明代中叶吴中文人群体的诗歌创作中,祝允明的诗歌特色鲜明,美学风格多样,具有强烈的尊体、辨体意识,秉持"诗各有至处"的原则。在两汉至隋唐的时间跨度内,祝允明坚持选择"第一义"的作品作为诗法对象,从而呈现出多元化的美学追求,而这种风格取向又是与其"执中持正"的论诗标准,创作主体的才性、气质有着内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5.
徐楠 《北方论丛》2005,(1):96-100
弘治正德前后几十年,是明代思想、文化界出现新变的重要时期.祝允明就是生活在此时的著名文人.他赞美自我价值、抨击官方学术,推崇经世致用的实际才能,表现出一个有识之士的卓见;但同时,仍然与不少在高度专制下变形的价值观念纠缠不清.对其思想中激进、沉实、保守诸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昭示出这种复杂思想的多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昆山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山腔是宋元南戏四大声腔之一.早在元末,昆山千灯(墩)的声腔家顾坚把流行于昆山各地的民歌、小调、山歌汇收起来进行加工,使它们更加适应于歌唱南戏,终于在明初取得了"昆山腔"的"冠名"权.昆山腔的演唱分二种,一种是散曲形式,如唐寅、祝允明等均是著名的散曲家,他们创作的部分散曲就用昆山腔演唱过;另一种成为了南戏声腔,吴中著名的南戏作家如陆天池、郑若庸等,他们的作品多曾用昆山腔演唱过.据考用昆山腔演唱过的南戏作品在魏良辅创研的昆曲问世之前,已多迭30种.  相似文献   
7.
祝允明的诗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弘治末,前七子复古运动兴起,吴中文人亦深受其影响,祝允明是未入七子阵营在吴中本地发生复古转向的文人.他提出诗"各有所至"的诗歌观,在时代、风格、诗体的取向上,表现出平览、通达的开放思维;否定唐后诗风,认为"诗死于宋";并主李(白)优杜(甫)劣论,究其本质实是对宋代浮泛学风的批判.祝氏以在野身份所拥有的复古意识改变了吴中的诗歌传统,使其在接受主流文学影响之后,整合新的元素,向更接近主流文学的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8.
唐寅1470年出生于苏州,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等,苏州吴县人。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董其昌云:"唐伯虎虽学李希古,亦深于李伯时,故人物、舟车、楼观无所不工(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艺术典》,第七百八十六卷)。其父为商,唐寅自幼聪明颖悟,并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师从文征明父亲文林教导,由此结识苏州士绅及文人,认识了沈周、吴宽、祝允明等。年轻时"为人放荡不羁,志  相似文献   
9.
在明中期前七子文复秦汉说风靡的背景下,祝允明从与经文的源流关系和经文文质对举、风格兼备的角度对六朝文予以了充分的辩护,提出"文之本体"的概念;其文统观对六朝论的阐述表现出对传统悬绝汉魏高古、指斥陈隋绮靡做法的反感,反之以平览十代和否定四家六家说的开放、多元精神,将备受质疑的六朝文纳入了复古的统绪之中;又以创作实践展示出对六朝文风的偏爱;在前七子派有限容纳六朝文、反"靡丽"说意义向度的对比下,其晚年对六朝文的极力推崇显得有别时流,并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祝允明,明代文学家、画家、书法家,生于明英宗天顺四年(一四六○),卒于明世宗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字希哲,江苏长洲(吴县)人,因他的右手多生一手指,故自称枝指生,又号枝山.本文将依据祝允明的《草书诗帖》对其主要内容、影响以及该帖的书法特征进行粗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