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19篇
社会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书法不是图画,不可能用具体形象来表现生命力,只能通过抽象的文字符号使之成为象征人格的生命,从而使接受者打破心理上静止的平衡状态,在信息流中涌起情感浪花,获得生命活力的美感。而要唤起生命活力,必须在文字符号的基础上,注入书家主体的生命意识,使字“变调”转换为有个性的情感符号,成为审美信息。  相似文献   
2.
由于人类语言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 ,翻译不可能是简单的机械对应 ,而应该是忠实与创造的辨证统一。为了忠实原文的意义 ,译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准确巧妙地传递词义 ,不拘一格地创造结构 ,精雕细刻地再现原文神韵 ,从而实现多层次语际转换  相似文献   
3.
"气韵"范畴与中国古代美学范畴"神韵"、"意境"、"形神"、"兴象"等的比较,呈现出在哲学和文化上的同质性特点;与国外美学中"生气灌注"以及印度"韵论"的比较,虽呈现出不同文化间思维方式的差异,但也显示出追寻终极本体的相同倾向。  相似文献   
4.
神韵说三论     
神韵说包括风格论、鉴赏论、创作论,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诸多问题,它多有涉及。其产生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神韵说始终处于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之中,这就决定了它博采众长又难以系统化的特点。自然淡远是神韵说的一个侧面,含蓄是另一个侧面.王士祯提倡神韵说,与其创作实践不尽完全统一。  相似文献   
5.
性格塑造的成功是小说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明末白话短篇小说集《欢喜冤家》善于动态地呈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发展与成长;同时运用复杂多变的心理描写精准地描摹人物情感、传达其独特个性和神韵,有效地避免了人物形象雷同的现象,堪称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6.
神韵诗以"清远"为尚,明白"清"与"远"的具体含义是真正理解神韵诗的先决条件。本文即对神韵诗"远"这一特征进行解析,从它的文学表现形式和对诗人的内在要求两个方面着笔,打通"作者——作品——读者——作者"的三角回环,加深对神韵诗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狂草之神韵始于性情、体现于线条、决定于修养三方面,简要地分析了狂草书者若想创造具有狂草之神韵的佳作,至少要具备狂放的性情、精湛的线条表现力、深厚的综合修养三方面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聊斋诗     
康熙诗坛,王渔洋一度提倡宋诗,形成了"宋诗热",从而发生了"宗唐"与"宗宋"的激烈论证。在这种背景下,聊斋诗受宋诗的影响更大,带有宋诗艺术色彩的"真"是蒲松龄的诗学思想。在宋诗的影响及诗学思想的指引下,聊斋诗在艺术上颇具特色。表现在写作手法上讲求"以文为诗"、善用典故;情感抒发上注重"真性情"的自然流露,诠释了对"真"的审美追求;艺术风格立足于诗歌体裁与题材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特点。这种艺术风貌与王渔洋所提出的"神韵说"截然不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南朝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高度“自觉”且“开放”的一个时代,作为一种人、祖先、神灵三位一体相互沟通的中介与桥梁一石雕,它给我们呈现着完全不同于西方雕塑美学的艺术特征和文化神韵内涵。它上承两汉的大气恢宏的石雕风格之特点,下开唐风新脉,形成了古拙、深厚、细腻的古朴风格,超越了汉魏时期的风格形态,它依然遵循看传统哲人的“天人合一”、“合物我”的思维模式和艺术表现特征,既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结晶,又是石雕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本外文化”的使命。它不仅反映了中国古典石雕艺术的光辉之灿烂,同时,还从不同的侧面体现出社会意识形杰中姜千贲什与垆米纳扭会青青  相似文献   
10.
刘方喜 《人文杂志》2005,(5):93-101
诗歌的形式创造过程("成文")乃是对语言意义表达力量不断提升("尽意")的过程,本文就在"文"之"未形-有形-无形"的纵向发展进程,及相应的在横向上对诗之"意"不断提升中,来揭示"意象"、"声情"、"神韵"等三范畴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未形-有形"是诗之声文、形文的"成文"过程,"未成文"的"直言"所不能表达之"意"(言不尽意),"已成文"的具有审美创造性的"声情"、"意象"形式则可以使其得以充分的表达;"有形-无形"乃是"文"之发展的第二阶段,"文"由"美"而至于"神",声文、形文的形式有限性被超越,诗之"意"得到了第二次提升而臻于"意无穷"的最高境界--这是"神韵"范畴论所揭示的.在诗歌"成文"过程中,汉语能释放出巨大的形式创造力量与意义表达力量,并且这两种力量在高度交融中还不断地超越着自身的有限性--这就是以"文"为元范畴的形式范畴系统,所昭示出的汉语古典诗学形式理论整体上所固有的内在逻辑性,对此加以系统深入研究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