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笔下最有名的喜剧人物之一.多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甚至马克思恩格期也把他作为分析现实主义文学的典型.但是,人们历来只看到福斯塔夫的喜剧性格本身,而对其性格的喜剧机制不甚关注.本文从文学符号学"能指与所指”关系出发,从福斯塔夫的语言、行动、信仰、肢体特征等方面,剖析福斯塔夫的喜剧个性,从一个侧面揭示喜剧性格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2.
福斯塔夫和应伯爵是两个经过时间考验的著名文学形象,他们二人身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撇开讨论二人表层的相似,而分析了他们之间由幽默因子和乐观精神的有无而产生的美学区别,以及这种区别在观众和读者心中造成的审美效果的不同。同时,分析莎士比亚对福斯塔夫的言行所作的闹剧化处理和《金瓶梅》作者对应伯爵言行的如实描画,使观众和读者更容易忘掉他们行为本身的好坏,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二人的性格所造成的审美效果上的原因,以进一步展现两个人物在审美效应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亨利四世>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历史剧之一,其中隐含着一股反抗权力话语、抵制官方历史、反对体裁权威的精神.从福斯塔夫与其他历史主人公在身份、话语上的对比,以及由这个人物所形成的喜剧情境与历史情境的相互关系上,可以见出莎士比亚在戏剧创作中反抗权力话语、挑战体裁权威的叛逆精神,以及对这一切对所做的艺术性的反抗与嘲弄.  相似文献   
4.
论《亨利四世》的人物性格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上、下篇提供了如下创作经验:以人物自身逻辑为基本点,描写性格发展的整个历程;在广阔的富于历史特点的背景上刻划人物;运用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互相区别得更加鲜明。  相似文献   
5.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论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倡导莎士比亚化,其中福斯塔夫式背景是他们这一文艺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而在后马克思主义诗学视域中,可以通过德勒兹的文学机器与效果装配的概念,重新审视传统英国文学两座高峰——莎士比亚与狄更斯,对莎翁的福斯塔夫式背景与狄更斯小说展开有别于传统定式的文学阐释,从一个富于当代学术意识的审美维度观照惯常被隐匿的景观,凸显德勒兹的文学观所蕴含的哲性诗学力量,启迪我们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观念的开放性理解,从一个侧面拓展与刷新外国文学研究与域外诗学理论的视界。  相似文献   
6.
曾绛 《云梦学刊》2014,(4):115-120
福斯塔夫的身份隐含特定历史期及当时社会的政治、宗教和文化意义。经分析表明:福斯塔夫由于自我迷失和自甘堕落而表现出的厌世、投机和虚伪善变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相一致;福斯塔夫的身份及其身份与行为的反差影射了亨利四世当权时动荡不安的政局,反映了王权与教权的夺与和封建贵族间为集团利益争斗的现实;福斯塔夫身份意义对当代社会仍具引导世人扬善抑恶和获得道德启迪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金庸的武侠叙事中,<鹿鼎记>这部奇书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部通俗喜剧对中国文化基因中一些正反同体的价值元素的深刻揭示,使之成为一部不可多得的伟大小说.它不仅是金庸的里程碑之作,也显示着当代中国文学的精神高度.通过与鲁迅笔下的阿Q和莎士比亚塑造的"福斯塔夫性格"等比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个人物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