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4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积德屯村是一个随明代大规模屯田而入滇的汉族村落,在周边白族的包围下生活了几百年。作为一个区域性“少数民族”,积德屯村基于共同的族群血统的历史记忆和地域(行政区划)两个认同要素,把可行性的根基认同与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实现了族群的认同,并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显示出了极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2.
肖群忠 《船山学刊》2018,(1):96-101
《太上感应篇》被誉为"古今第一善书",旨在以因果感应之理与事,劝人为善去恶。一方面要"众善奉行",另一方面要"诸恶莫作"。主体部分提出了行善去恶的实质主义的道德行为规范,回答了人们应该如何正确行动或者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而在总论和结论部分提出了"善恶报应"的道德制裁理论,回答了人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会有什么后果。研究《太上感应篇》的行善去恶论所包含的传统道德智慧,对我们加强当代道德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这就是我们要用理性自觉、价值信仰和好的制度安排与道德法律化去促进人们行善去恶,这是促进中国社会道德进步的动力与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3.
春景 《当代老年》2009,(5):37-37
有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的面相吸引住,追出去,却已不见了。从此,他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你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500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于是,他决定做一棵树。  相似文献   
4.
尹卫国 《金陵瞭望》2011,(22):21-22
西祠网上传一组照片:暴雨如注的苏州街头.一女孩撑着一把花伞.为躲避不及的一位腿脚残疾的老年乞丐挡雨.老人慢慢地向路边商店挪动避雨.女孩的雨伞始终撑张在老人的头顶上.自己全身被雨水淋透了。  相似文献   
5.
知情同意权是患者的一项基本权利,在“拒签事件”中受到理论挑战。文章分别从知情同意权利与医学行善原则的冲突、不同文化背景下知情同意权利实施的冲突和知情同意权在民法学上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冲突进行分析,并在法伦理学的视角下对知情同意原则的适用提出反思。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之"华山论剑"并不始于《射雕英雄传》,之前的《碧血剑》虽无"华山论剑"之名,却有"华山论剑"之实,认为剑为利器,是百兵之祖;聪明和勤奋是学好剑术的两个条件;传剑应倾囊相授;使剑要行善去恶,行侠仗义,心存宽恕,不可妄杀。这在《射雕英雄传》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通过比武以争夺天下第一的情节在《碧血剑》中也有一定的表现。《碧血剑》之"华山论剑"是《射雕英雄传》之"华山论剑"的基础和准备。  相似文献   
7.
对《老子》思想的研究,历来重视的是它的反道德性,而对其道德实践思想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则以为:《老子》不仅首创了“不言之教”的道德教化,强调因循个体的特征来成就个体,即“辅万物之自然”;而且重视积德,强调“不为而成”,以不争、知足的方法来达到自身在万物关系里与他人相和谐的强大,还提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从修身到平天下的道德实践模式。这些对现实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我国现当代社会中,选择性行善因受传统道德观念与道德心理的影响而受到质疑和排斥。选择性行善乃是现当代社会深刻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当代社会基本理念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核心价值之自由理念的要求。接受、赞同与支持选择性行善,既是对每一个体道德自由的切实尊重与落实,也有利于个体道德个性的发挥、个体道德的成长发展和实现全社会道德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全面性。  相似文献   
9.
病人自主决定与医疗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感受,从医生的角度,提出了对“自主决定”和医疗行善的看法;从患者的角度,提出了对“自主决定”的顾虑;从思考者的角度,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善”是相对的,“自主”是适度的。并认为,医疗行善,不能拘泥于某一形式  相似文献   
10.
行善亦有方     
程刚 《社区》2011,(11):28-28
有一次去车站接我敬爱的老师,她刚从西安女儿那儿探亲回来。老人家下车后,我们寒喧了几句,刚要提起大包小包往站台外走,突然一只大茶缸伸到我们面前,是个乞丐,要钱。可能是因为从小受穷培养的性情。这种情况我向来不太犹豫,马上把手伸向衣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