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潮汕历史上唯一文状元林大钦,以其策论而显名于明嘉靖年间。他才华横溢,平生追求治国平天下的忧国忧民济苍生的政治理想。历代学者多有论及其策论有似于宋之苏轼。本文拟就此问题,结合林大钦的仕途实际和人生追求,比较论述其同异,借以对林大钦的策论成就、政治追求,以及因其夭折而抑郁,从而导致英年旱逝的心路历程,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保护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尊重历史的现代性表达,是产生历史共鸣的源头所在。通过阐述甘肃永昌节子舞的历史演变和存在现状,运用文化传承的视野对永昌县节子舞的发展对策进行研究,以促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自西汉文翁兴学以来,巴蜀人才辈出,就有“人文之盛,天下莫与京焉”之说。近代以降,外侮不断,泱泱大国,金瓯残缺。在抗击外侮、维新变法、辛亥革命、讨袁战争、护国护法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中,巴蜀爱国正直之士更是以身作“马前卒”,以笔作刀枪,谱写了一曲曲凛然激烈的壮歌和一篇篇义薄云天的散文。这些作品是巴蜀近代革命风云的镜子,是爱国爱民的策论,是山水人物的画卷,是社会人生哲理的揭示,具有丰厚的审美内涵,充分展现了近代巴蜀大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风貌,以及“巴蜀人文天下盛”的宏伟壮观。  相似文献   
4.
秦观凭借策论五十篇在制科考试的第一道程序中拔得头筹,并且在当时与后世都受到了许多赞誉。这不仅取决于秦观自身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还与苏轼对他的指导有关。根据苏轼和秦观各自的五十篇策论,结合苏轼的论文之语以及历代诸家对他们策论的点评,大致可以考知:在师承对象方面,苏轼与秦观二人都师法汉代的贾谊与唐代的陆贽;在论证模式方面,他们的策论都有着“翻旧为新,凭空议论”“引史为据,述其本末”“好用汉唐典故,借古鉴今”的共同特点;在议论话题方面,他们都对仁政理想、选贤任臣、朋党之争、御将用兵等政治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在文章特色方面,二人的策论具有文学化的倾向,实用性减弱。苏轼和秦观的策论在宋代散文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二者之间的师承关系及其意义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5.
策论文体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产生较早,并于宋代以后受到特别的重视,成为科举应试的一种文体.自明清以来,多有学者对策论文体的盛行所造成的流弊进行反思.他们或深挖其历史根源,对文人身上遗留着的纵横余习痛加批判;或以史家的身份论述史论对史德的违背;或着眼于文体自身,从具体的写作细节上探讨策论的锢弊.其中,以王夫之、章学诚、周作人三人的反思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6.
文赋的形成     
刘培 《齐鲁学刊》2004,(1):14-18
文赋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形成的一种赋体.议论化是文赋的重要特征,这与儒学的复兴、科举由重诗赋到重策论的转变、律赋的议论化风气密切相关;情理相得、理趣盎然是文赋的又一特征,于平静中追求深刻哲理的文人情怀,散文抒情化功能的加强是形成这一特征的重要原因.文赋的语言风格与中唐以来辞赋和骈体文的散文化趋向、宋代的破体为文之风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唐初的科举考试,不论进士科、明经科、制科都试策问。为了应对科考,举子习作策论,官员也撰写作为辅导性质的策论,大量策论遂应运而生,从而在唐代形成一种特殊文体———策论。研究唐代的策论,则成为“策学”。时至今日,唐代时务策留存甚少,能够确定的最早的科场进士时务策,为贞观间上官仪之进士对策。至于作为习作或辅导性质的策学之作,有学者认为中唐诗人白居易成书于元和间的《白氏策林》四卷是唐代留存至今的最早策学著作。其实,迄今为止所能见到的唐代保存至今的最早策学之作,当属日藏《令集解》中所载唐太宗贞观初魏徵撰写的进士《时务策》,它比《白氏策林》早出一百七十年左右。  相似文献   
8.
《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一书,首次以编年形式展现有明一代文学与科举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历史进程,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对象和跨学科研究视域两方面都具有创新之处。从中可以发现明代文学研究的两个学术增长点:一是适当加强对某些文体类型,如策论、八股文的研究;二是重视对科举时代作家的创作生态的整体还原。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知名学者所做的学术研究、建言策对,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本期简介60年中一批知名学者的重要国是策论,敬献读者。  相似文献   
10.
策论作为历久不衰的考试文体,一直为古代社会科举取士所沿用。近些年公务员考试之申论科目,其命意设计可谓源自策论。秦观策论五十篇传世已久,历来评价甚高。秦观策论是为应制科举而作,有着明确的写作目的、政治关怀,表现出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参政意识,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其别出新意,精心结撰,在表达识见、章法结构、说理方式、修辞策略、语言锤炼等方面表现出严谨而成熟的写作风格。结构安排注重辅叙次第,抑扬开合,讲求法度之美,引文张弛有度,文丽思深;论证善于包容古今,融汇贯通。秦观策论可称文章轨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