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2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类化"是在历史上汉字形体的每一次变化都会产生的一种现象,它可以分为自体类化、受临近字的影响而产生的类化、群组类化三种类型。其中"自体类化"与文字的书写者主观性有很大关系,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性成分;"受临近字的影响而产生的类化"在连绵词中大量存在,其目的在于追求文字形体上的某种统一性;"群组类化"最能体现汉字的不断简化、整齐化、符号化。  相似文献   
2.
由于中国学生受到汉语思维和表达习惯的影响,在中英翻译练习中常常出现一些翻译错误,造成英语为母语人群对其意思的疑惑与误解。因此,以大学英语教学工作中收集的学生中英翻译练习错误为例,从中文的负面迁移、用词不当、修饰词使用过度、文化差异造成的词语搭配不当以及英文的过度类化等方面对这些错误进行分析,并加以详细讨论,以期避免类似错误,同时提高学生熟练运用英语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语音演变有很强的规律性,但也有例外.本文就四川方言中的一些不符合四川方言语音演变规律的字音作出了解释.通过追寻中古音,探索某类音的演变过程和方向发现,有些例外字保存了古音,如"赴甫"的声母读音[p'];有的反映了某种音变在词汇中的渐变特点,如见系开口二等字中还存有的舌根音;通过分析连读音变发现,有的是同化的结果,如"晌午"中的"晌"念[sau()] ;有的是异化和类化的结果,如"眉"字在"蛾眉豆"中念[mi()「]有的透露出汉语历史上声调平分阴阳的音变信息,如"头"在"前头"和"锄头"中读为[t()u(e)「]  相似文献   
4.
福州话多音词语连读后,非首字普遍发生声母的类化。经过大量的验证,本文归纳了制约声母类化的条件在语音、语义、语法和语用等4个方面都有一些规律可寻。但是都不是绝对要变或一定不变的规定性音变。可见福州话的声母类化是多种性质的综合,必须透过多种视角的考察才能得到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论比喻的类化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打比方,不是逻辑推理,所运用的是类化思维方式。类化思维具有体验性、主观性、开放性等特点,给比喻的运用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选择喻体时,常常具有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现代字典辞书一般从字的通假来解释"搢绅"到"缙绅"的变化。通假作为用字法,掩盖了"搢"受"绅"的影响而产生字形演变这一重要动因。受人们类推心理及上下文语境影响形成的形符类化是促使"搢绅"走向"缙绅"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自然意象中,黄昏意象颇为突出.作为一个自然时令,黄昏所代表的生命意蕴,在诗人眼中,特具社会人生的隐喻.本文认为,黄昏意象起源于对温馨、圆满的渴望,发展于诗人们找不到人生的归依,类化于诗人之普遍不得意.从该意象在古典诗歌中的形成,我们可管窥出自然意象在古诗中嬗变的清晰脉络.  相似文献   
8.
外来词融入汉语有一定的机制和规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本研究从心理学认知的角度,针对一个外来词的词义和外来词的一个词义,分析了外来词词义“汉语化”动态过程中“类化”和“泛化”的特点,刻画了外来词词义“汉语化”的不同阶段和方式,同时从认知的角度对这一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字形的类化主要是汉语中伴随着词形的变化产生的一种字形的变易现象,也就是词汇在双音化过程中或双音化后,对原有的汉字构形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具体表现为有些字体因此而改变了形符,有些字体因此而加上了新的形符。本文对这种文字类化现象作了分类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齐鹏里 《理论界》2007,(5):243-244
本文意在说明知识迁移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文章通过对课题类化三个基本步骤抽象、概括、推理的剖析,阐述了知识迁移对于课题类化的重要作用。系统分析了具备迁移效能的知识,论述了学生获取迁移效能知识的内化机制,说明了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形成的基础。分阐释了教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所应具备的施教理念,并通过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探索和对排除定势思维干扰的分析,具体说明了教师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施教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