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80年代,中国的政治气候忽阴忽晴。 1983年10月,开始了清除精神污染和反对自由化。思想理论界极为敏感,一闻风吹草动,立刻寻找此次谁是挨整对象,没想到这次锋芒所向竟是个德国古典哲学的概念——“异化”。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道主义、人性论在中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合法地位,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屡遭批判。60年代初,曾经对巴人(王任叔)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过有组织的批判,接着又有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批判。主张人道主义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噤若寒蝉,大部分人则是远离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精神生态角度出发,采用精神生态的相关理论解读福斯特的小说《印度之行》中英国女性的精神生态困境,揭示小说中所反映的英国女性的精神状态,并从精神层面探究其生态学意义上的污染、贫困和变异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1977年11月听取国家计委经济问题汇报时,首次提出对西方文化采取“一用二批三改四创”模式.随后20年他始终坚持以“一用”为前提、“二批”为保障、“三改”为关键、“四创”为目的,既大胆引进西方科技、管理、制度、精神和艺术中于我有益的先进文化,也坚决摒弃其落后腐朽的东西.这一模式既形象好记和实用有效,又是方法指导和经验概括,对中国当前有效扬弃西方文化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5.
生态视野下消费时代的文学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消费时代的产生对物质环境及人类精神世界的消极影响,并通过对当前社会下文学消费和商品消费的比较,指出解决精神上的污染问题比治理环境污染更为迫切。开发精神资源、提倡文学消费以代替过度的商品消费,将是帮助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一条要道。  相似文献   
6.
岑思 《中华魂》2008,(10):54-58
复信王兴华同学:《中华魂》编辑部转来了你的信,希望我谈谈自己的看法。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那场争论,不知不觉中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一世纪,对今天20多岁的大学生来说,似乎已经很遥远了。但是,正如你在信中所说,它又是与今天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有人在今天重提这场争论,混淆视听;另方面是因为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