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古代士人素有游学之传统,东汉时游学尤盛且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东汉游学形成了"处士山积,学者川流"的盛况。其政治色彩表现为两端:一是游学成为干谒手段,游学重在(交)游不在(求)学,士人为能出人头地,多以游学的名义结交名士、朝臣,以邀名利,此乃东汉中后期仕路日益滞塞和士人心态急功近利、日趋浮躁所致;二是游学助长了汉末处士横议式的清议之风及党同伐异式的结党之风,一方面是以游学的太学生为主体、以批评朝政为中心内容的处士横议,一方面是师生之间、同门之间的关系从荣辱与共到越来越带有政治结党性质,隐然成为与朝廷分庭抗礼、与宦官集团势不两立的政治集团,汉末的党锢之祸遂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考课制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魏明帝时期,刘劭、傅嘏、杜恕及崔林都曾论及考课制度,他们的观点不尽相同,其中杜恕的观点是当时历史现实的折射.刘劭对制度的重视与他的思想学说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东林党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士人群体,他们参与了明朝晚期的党派斗争,结果一败涂地。以往的研究基本上只是从历史必然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将东林党争的原由归之为历史局限或阶级性等等。本文则从政治文化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东林党争的“必然性”,首先分析了东林党人的政治意识,认为他们的结党意识极鲜明,这是他们参与党争的主观因素;然后本文又借鉴了系统整合理论和精英政治理论,分析了东林党人的政治定位,指出决定他们的历史宿命的根源在于政治体制,同时这且是他们全部政治选择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4.
东林书院思想大致在心—性—理的结构中立足于"性",利用其联络天人的特殊位格纠偏王学流弊,同时又致力于打通理学与心学两者间的藩篱,表现出强烈的学理总结的特性,因而影响巨大,成一时儒学之宗。书院立教的具体形式乃是"尊经",通过经典阅读展现完整而清晰的儒家思想史,并在其中建立起先贤与后学之间直接的联络,从而切实地绍继圣学,并将个体的涵养最终引导向终极本体的有效发越。而经典又使得学者对私有性的体认经验得以通过公共性文本进行交流,形成讲习之风,并在讲习经义的基础上自觉集群结党,以弘扬天道为职志,摒除现实中的邪妄。  相似文献   
5.
孙吴时期的张温因为结党而遭到孙权禁锢,废黜终身.骆统为张温所作的申理,并没有能够否定孙权所定的结党之罪.选曹尚书暨艳自杀,是因为酷烈而遭到严惩.暨艳与张温所犯不同,本不应合案.张温的浮华乃是结党的同义词,孙权废黜他乃是东汉党锢的延续.孙权对结党问题始终清醒明察,这是张温禁锢终身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