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3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6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18篇
社会学   8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学校能有效集中地使用各种资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将族传统文化附着于发展变化中的具有能动性与主动性的学生身上,具有"活化"的功能,是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族拥有独特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并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区学校应充分挖掘族传统文化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方面的教育特质,可以创建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构建适合于族的双语教学模式、开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学校教育带动家庭和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等方式传承族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2.
永驻心灵的丰碑——浅谈桃坪羌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浩英 《民族论坛》2004,(11):46-47
碉式建筑是藏民族的主要居住形式,《辞海》将“碉”解释为“石室”,可见,碉最初就是一种居住形态,后来,渐渐演化成一种兼有防御功能的高层建筑形式,随着部落战争的减少,其军事防御功能又逐渐丧失,还原了它最初作为人类居住的原始形态。"碉历史悠久,古朴宏伟,不仅体现了族人民坚韧勤劳的民族精神,而且集中反映了人在建筑上体现出来的聪明智慧,它是远古人运用先进熟练的技术谱写出来的人类建筑史上辉煌灿烂的篇章。闻名中外的四川阿坝藏族、族自治州理县桃坪寨,是最具族风情的寨子之一。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  相似文献   
3.
"藏彝走廊"内民族众多,文化形态多样,并呈现和谐共存和睦共荣特征,是我国典型的多元文化汇集之地。道教作为中国本土文化,对中华文化、历史和民间习俗、民众心理等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以民俗学视角,主要运用"对点式"观察分析法,梳理走廊中具有典型代表的藏彝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中的道教文化要素,探究道教文化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内在关联,拓展藏彝走廊的整体文化共同特征,并就如何发挥好民间信仰文化作用,更好推进区域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维护宗教生态平衡、增强区域和国家文化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事业提出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人自青铜时代开始广泛活跃于我国西北地区,与华夏、西南等族群长期互动与交融,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人在主动或被动的迁徙过程中逐渐融入周边族群,成为今日汉、藏等多个民族的祖源之一。除战争因素外,气候环境和族群自觉等因素可能是人迁徙的根本内在动力。对人等古代族群迁徙和交融史的研究,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历史注脚。  相似文献   
5.
过去有的教科书上提到丝绸之路时往往漏掉青海,在大多数人看来,丝绸之路好像没有从青海通过。本文列举大量史实强调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与青海具有密切关系,从今青海省境通往西域的古道至少从距今4000年前的齐家文化时期即开始存在,早期应该叫“玉石之路”;汉代中道是经河湟地区、青海湖、柴达木盆地的古代通道名,是东西横贯甘青地区的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之路青海道的兴盛期,一是吐谷浑时期,二是唃厮啰时期。青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关键节点,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一定历史时期享有与河西走廊线同等重要的枢纽地位。  相似文献   
6.
穆罕默德·谢里甫是我国天山南路叶尔汗朝时期伊斯兰教苏非派著名人物.文章通过对其生平及所创乌瓦伊西耶教团的研究,论述了苏非主义在西域传播发展中形成的地方特色,说明了穆罕默德*谢里甫及其教团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历史作用和在学术文化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是推进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从探索人、自然和社会这三者平衡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文化遗产在发展现代文明中的巨大价值出发,研究了保护族文化遗产的原则和路线,期望在推动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八峰崖石窟历史上反复多次的焚毁和重修,使造像失去了本来面貌和时代特征。论文将临近的麦积山石窟、法镜寺石窟与八峰崖石窟比较,认为八峰崖石窟的建造与"仇池古国"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在现存的造像当中,宋代佛教造像风格鲜明,表现出浓郁的世俗生活气息和理想的审美追求。陇南石窟艺术是沿着古丝绸之路与蜀道文化传播的,八峰崖石窟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交汇点,因而表现出强烈的传承性和地域性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周毓华  孙婷婷 《民族学刊》2011,2(6):39-46,101
历年是民族生活和文化的缩影。2010年11月6日,邛崃市南宝山“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异地安置点木梯村的村民迎来了灾后的第一个历年。通过对此次历年的仪式过程及其宗教内涵、文化意蕴的解读,分析了当地村民、政府和社会组织在此次庆祝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并探讨历年在新的环境条件下所发生的文化空间和宗教空间的重构、神圣与世俗的冲突与协作。  相似文献   
10.
赵晓宁 《民族学刊》2022,13(7):50-56, 143
表征的空间是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的重要议题,但在民族村寨领域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民族村寨空间生产是关于空间-人-文化三者共存秩序的复杂建构过程,其中村民弱小、碎片的空间实践机制研究有待加强。本文以一 个移民村为案例,在田野调查基础上,从空间生产的微观视角出发,对村的居住信仰、释比信仰、习俗信仪、年祭典四个方面信仰习俗的空间化表征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在空间-人-文化三元互动中,民弱小、碎片化的空间实践使特定信仰习俗得以自洽地存续,新村表征的空间背后既是民“化他乡为故乡”的主体性呈现,更是民对本民族文化的坚定持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