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62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赶集     
《老年人》2014,(1)
正~~  相似文献   
2.
三体石经古文借“裼”为“狄”,“裼”从衣、易声,石经古文“易”旁省讹、移位而形近于“爪”.战国文字“(翠)”从爪、从卒(衣),由甲骨文“(襑)”字省写变异,是“卒”的异体;“(翠)”与“裼”无关,在战国文字中不读为“狄”.  相似文献   
3.
正离攀枝花会战总指挥部不远的云南境内,有一个小集镇名叫仁和镇,三线建设大军开进大山里来之前,是这里最大的一个乡镇。正是这样的一个小镇,由于紧邻着川滇两省的交通要道,因此来往的马帮终年不断。这些马帮为这偏远的大山带来了布匹和食盐,同时也将这里的兽皮与特产运往云南和四川。仁和这条小街在当地也就很有了名气,是当地公社(乡)的所在地,小街上住着不少当地的干部。  相似文献   
4.
李土司先世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对土族李土司家谱中关于其先世为李晋王的传说加以考证,认为李土司家族传说的晋王即是曾五次出征河湟的西夏晋王察哥,李土司初祖赏哥为晋王察哥子孙,所任之职为西夏齐王遵顼大都督府,出镇鄯州,夏封鄯善王,后世遂误传为元代之事。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9,(11):94-100
18世纪中后期,英国掀起哥特复兴运动。这一时期,正好是浪漫主义的形成期,浪漫派作家对哥特艺术表现出不同的态度。威廉·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序言》是英国浪漫派的开山宣言,有不少对哥特艺术的论述。在这篇宣言中,华兹华斯批判哥特作品没有价值,表现出明确的拒斥态度。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华兹华斯没有和哥特艺术彻底一刀两断。一方面,他净化哥特文学中的"恶"性,用以表现自己的诗学理论;另一方面,他把哥特绘画转变为浪漫主义诗歌,表现出浪漫主义的思想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6.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哥特艺术,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一种文化存在。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推动,哥特艺术总以不同的姿态和气质出现在各类建筑中。逐渐地,人们对它的情感体验超脱了建筑特定空间。当充满黑暗、恐怖、神秘色彩的哥特小说问世后,哥特艺术开始在音乐、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蔓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与社会意识和风尚的结合中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7.
《浮生六记》里的女人,均带有悲剧色彩。女主人公陈芸的命运固然是悲剧性的。除陈芸外,其他女性的人生也 十分悲苦,如沈母、憨园、翠姑、喜儿等。因此,笔者拟对这几个女性形象的悲剧人生予以探析。从而让人们给予她们更多的关 注、理解与悲悯。并进一步认识戕害人性的旧制度对女性的压迫与摧残,在深思那个黑暗时代女性悲剧性命运的根源的同时, 从又一侧面感受作品深蕴的悲剧之美。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女作家,翠姨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小城三月>中的主人公.萧红采用平视叙述视角,使人体会到翠姨之死,一方面是呼兰小城那愚昧、保守的社会环境造成的;另一方面翠姨自身软弱的性格和对男权至上传统道德观念习俗的认同深深毒害了她的思想,这也是她悲剧归宿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早期的传播,是以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翻译与自主学习为核心而开展的。本文以两部苏联学者撰写、日本马克思主义者翻译的《自然辩证法》导读著作《唯物辩证法与自然科学》和《辩证法的自然科学概论》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了《自然辩证法》的译名产生和传入中国的日本通路。本文揭示了在自然辩证法接受史研究中被忽视的两个面相:恩格斯的“科学的哲学家”身份和中国学者对日译苏联自然辩证法思想的批判性接受史。由此探讨早期中国学者是如何接受和评价“自然辩证法”这一知识体系的,又是如何应用自然辩证法方法研究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10.
施立松 《东西南北》2010,(10):24-24
近日喜欢上读史书,发现拍马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凭借拍马之术平步青云的,比比皆是,而拍得巧妙,拍得有学问的,更是非富即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