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失去的金铃子>是一部"往事追忆型"的诗化小说,借抗战时期三峡小镇"三斗坪的故事"描写了一个女孩子的成长过程.小说充满了对淳朴的山乡大自然的无限眷念,蕴涵着透彻的人生感悟、深刻的人性描写,是作者于"绝望的寂寞"中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雁如 《伴侣(A版)》2007,(3):48-49
许多人都认为,亲密时最好鸦雀无声,越安静越好。有一位作家尖刻地说:中国的男女上了床就没了“旁白”,仿佛只会在黑灯瞎火中默默行动,语言的调情功能已经被省略了。事实上,做爱时也要有“旁白(性语言)”。但是,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又不该说呢?  相似文献   
4.
美国华人文学由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两大部分组成。文章以白先勇、聂华苓、严歌苓、哈金的创作为例,对第一代美国华人文学中的英文文学和华文文学的呈现形态、各自特点和价值成就进行了比较、分析和评说。  相似文献   
5.
自"五四"时期到当下社会,女性解放的主题在许多作家笔下都有不同层面的展现。在《失去的金铃子》中,聂华苓用隽永而深切的笔触描绘了故乡三斗坪的风土人情,也用细腻而婉转的调子奏响了女性的生命之歌。聂华苓深邃的思想并未停留在呼唤女性解放的表层,而是探入人性、世事深处,挖掘出女性解放遇到的种种人性问题与人生困惑,寄予了作者深深的忧思与无限期望。  相似文献   
6.
具有大陆、台湾、美国三地阅历的聂华苓在20世纪华文文学界闪烁着独特魅力,其作品凭借丰富的人生经历、深刻的生命体悟享誉海内外文坛。在长江边长大的聂华苓,三生三世飘荡在"水"上,"水"见证了她颠沛流离的心路历程。其作品营造的"水意象"负载了聂华苓百感交集的情感体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义。本文从个体生命、身份归属、人生境遇、审美风格、女性体验五个象征主题对"水意象"类别进行讨论,最后结合聂华苓的人道主义情怀与家国意识,探讨了其"水意象"的产生缘由。  相似文献   
7.
聂华苓的小说书写有较强的自传性.她将不同阶段的生命体验融入笔下人物中,以此对抗个体漂泊的孤悲和历史变迁的虚无.从《失去的金铃子》中苓子与作者现实互涉的自由意志,到《桑青与桃红》中桑青精神破碎,再到《千山外,水长流》中莲儿在作者想象的异托邦内和解,主人公的主体精神发生了"自由—破碎—和解"的嬗变.通过探索这一过程,聂华苓真实的"三生影像"更清晰地浮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8.
老头儿之杂,起码有三: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一我们家"老头儿"汪曾祺虽然被人戴上了"最后一个士大夫""学者文学的代表"之类的帽子,杂七杂八的东西也知道一些,但是很不成体系,有杂而无学。老头儿之杂,起码有三: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旅美作家聂华苓是一位有着频繁的迁徙经验并同时多产的作家,其创作特点是强烈的自传色彩和女性视角关照.叙述者的生存状态与被叙述者的生存状态的同构性造成小说文本对于逃亡体验的关注,同时也决定了小说叙述的结构模式,即在"困境"与"逃亡"的对立冲突中表达强烈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女作家的离散流亡主题书写中,聂华苓是最受瞩目的一位.她将漂泊流亡的个人遭际与家国命运的变迁相结合,在小说创作中始终不渝地关注“流浪的中国人”的创作主题,《桑青与桃红》就是其代表之作.小说中,作者融合了自身“逃亡”的经验,将主人公的流离命运和人格分裂融入了民族国家政治斗争的时代背景下,一方面凸显了该时期文学的离散美学品格,另一方面,以寓言的形式,表现了作者身份认同的多重焦虑,既有国族认同的纠结,又有女性自身主体地位建构的迷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