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联绵字解析     
联绵字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词语。按照通常的看法 ,联绵字是不能解析的 ,因为构成联绵字的两个音节被认为不具有表义的功能。但实际考察发现 ,并非所有的联绵字都是如此 ,有些联绵字 ,其构成部分的两个音节都是有意义的 ,有的还作为单音节词出现在语言中。这可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所列举的联绵字“蒹葭、便嬖、缤纷、憔悴”等证之。  相似文献   
2.
汉语是单音节语 ,由于单音节词的自由活动能力的强弱是相对的 ,彼此结合后的紧密程度也是相对的 ,所以 ,在联绵字与普通词语之间并无一条明确的界线 ,联绵字本身也可以有典型不典型之分。但是对于“词” ,不应该有纯粹不纯粹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语素融合说长期流行,但至今无人为它寻得可靠的证据。持语素融合说者多以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不计成词信息;偏执共时论,割断历史;趋从现行理论,误解语言事实。上述事实均表明语素融合说不成立。  相似文献   
4.
论及双声、叠韵问题,传统语文学家与现代语言学家的目的、视角均不相同。现代双声叠韵说是为了支持"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而提出的,"联绵字—双音单纯词"说又是20世纪30-40年代为驳斥汉语单音节幼稚落后论的外来诬蔑而提出的。通过对现代联绵字观念之代表性著作的考察,发现现代双声叠韵说的提出虽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没有可靠的语言事实支持,所以越来越深陷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5.
王力先生的联绵字观念分早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受20世纪50年代之社会背景的影响,其中期的联绵字观念一反早期认识,但却脱离了汉语实际。然而,其中期基本观点又为后期所延续,奠定了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肯定派联绵字观念的基础,成为现代联绵字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代代学子所学习与信守,且长期引导现代联绵字理论之肯定派从事联绵字研究及相关问题研究,因而其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序文先简要介绍本书的内容及研究意义,界定本书中的常用术语,说明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原因,概括现代联绵字理论流行以来所造成的诸多危害。接下来说明本课题研究是在严格区分中国传统语文学与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前提下进行的,并肯定了中国传统语文学的求实致用,同时也指出现代语言学研究的悲哀。  相似文献   
7.
因声求义,是指通过语音去研究词义,作为一种具体的手段,大约可一直追溯至上古。然而,因声求义,系统化、科学化、理论化,则形成于清代。乾嘉学派尤精音韵,从而使因声求义发展为一种成熟的训诂原则,形成一套科学的训诂方法。因声求义,是《经义述闻》的重要的语言学思想。借助因声求义,王引之在通假字、联绵字、同源字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琵琶"是汉语中典型的联绵字,构成这一联绵字的两个词都是有意义的。"琵琶"写作"枇杷",是因为它属木制品;写作"批把",是因为它用手弹拨;写作"琵琶",则是因为它是琴弦类乐器。不论是那种写法,作为汉语中的两个词,分别从语音上表示了该乐器或上下或前后的弹拨方式的语义,并且与弹拨时发出的声音有密切的关系。只因这两个字共同表示了一种具体事物,加上字形的改变,使其不能再单用,也不能再与别的词组合运用而成为联绵字的。  相似文献   
9.
对"委蛇"一词从文字上进行了考析探讨,认为该词是字各有义的合成词;"委蛇"之"蛇"的读音应是"也"的上古音(同"移"),"也"为"蛇"的古字,其上古音也是"蛇"的上古早期音;词的书写形式多样不能说明其文字就是表音不表义的,而要作具体分析;"双声叠韵之字"不可求诸文字的说法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10.
先秦文献中的联绵字,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以进行分析的,因而对它们的形成能有所了解,但也有一些联绵字因为语料的局限,无法探索其来龙去脉。由于联绵字的出现有早有晚,为此通过对某些后起联绵字或准联绵字进行分析考察,来说明这些后起联绵字或准联绵字的成因,进而为说明那些早期联绵字的成因提供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