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5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本文以《肇论》作为文本案例,探讨了晋宋年间中国佛学的创造从集中于法性到集中于佛性的转变问题。作为中国法性学说的发展高峰,《肇论》在中国佛学史上意义重大。通过分析《肇论》的内容和思想,我们发现从法性学说到佛性学说的转变,或者说晋宋之际从般若学到涅学的转变,在《肇论》之中已经埋下了伏笔,这种转变呈现了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此种转向也对中国后期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方东美是一位原创性的哲学家,晚年很重视佛学研究,对僧肇评价颇高.方东美运用西方现代哲学方法,通过中西思想的融汇,对《肇论》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与重构.方东美把庄子和般若经作为《肇论》生成的两个思想基础,认为物不迁就是永恒哲学,空的本质就是真空妙有;把《般若无知论》作为《肇论》的核心,认为其构造了一个解释智慧本性的原理体系;认为般若不是一般知识,而是知识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肇论>争论根源于对<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及其关系的不同理解.而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  相似文献   
4.
陈浩 《理论界》2011,(1):92-94
"近而不可知者,其唯物性乎?"《物不迁论》开头部分即表明在佛法看来物性的微妙,并非常识所认为的"有物流动"之理所当然。《肇论》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便是系统论证了佛法的物性理论,其中《物不迁论》为性空理论提供了坚实的世界观基础,《不真空论》则直接阐述物性空的理论,《般若无知论》则从般若智的角度展现了无相之物性真谛。  相似文献   
5.
张强 《北方论丛》2010,(3):140-143
肇论》研究中的种种争论根源于对"宗教"与"哲学"及其相互关系的不同理解。从魏晋时期佛教的发展与玄佛关系、僧肇本人的学术经历与思想发展、《肇论》文本及后世影响等三方面来把握《肇论》的宗教性与哲学性,能够实现对《肇论》的整体性理解。《肇论》中的"宗教"与"哲学"共同支撑起僧肇的佛学理论体系,直接反映了佛教中国化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适应性和调和性,也促使我们反思当前学术研究中的西方模式化倾向。  相似文献   
6.
乔宇 《兰州学刊》2009,(4):33-36
晚明佛教丛林改革中爆发了一场关于《物不迁论》的择法大争辩,这场争辩以镇澄和德清为代表人物,明末许多高僧都参与其中,是中国佛教思想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论战。文章以镇澄《物不迁正量论》和德清《肇论略注》为主要文本,探讨二者《物不迁论》研究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方法的差异和得失。  相似文献   
7.
东晋高僧僧肇,师从鸠摩罗什,吸取中观学派“有无双遣,不落两边”的论辩艺术,将其与先前接受的儒学、玄学影响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论辩风格。《肇论》在语言风格方面,受当时流行的骈俪文体的影响,但与其重在释理的特点有关,因而又不为文体所束缚,将深邃的佛理用自然朴实的语言阐述清楚,是在中印文化交融下结出的“论”体“奇葩”。  相似文献   
8.
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对"不迁"的道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却没有确切说明"物"的内涵与外延,这使得《物不迁论》在脱离作者的写作语境后,于论义上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性.从后世的种种注释和论著中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性不仅造成了文意解释上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主旨理解上的分歧.从《物不迁论》原文及注疏入手,可以分析"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解释中的张力.  相似文献   
9.
僧肇之<肇论>一书的编排结构历来颇有争议,而所有这些争议的根据乃是基于对<肇论>的逻辑结构的不同把握.从逻辑学的角度对<肇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解读,或许才能真正理解僧肇在<肇论>中所展现的思辨深度,从而也必将使我们赢得一个解读<肇论>的新的角度和新的思考方式.这样一种思考方式将在僧肇的佛学思想系统内呈现为对"同一与差异"这一逻辑思想的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僧肇文本 ,具体分析了僧肇对“物不迁”的论证及其思想观点 ;由此出发 ,分析《肇论》本旨 ,探讨《肇论》全书的结构及《物不迁论》在《肇论》中的地位 ;进而讨论僧肇在玄佛合流时代思潮中的地位。文章即由这三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