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6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8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家的人格是其作品风格的内在因素 ,往往决定着其作品的风格。我们在研究作品风格的时候 ,不能不关注作家的人格。只有对作家的人格进行全面深入的审视 ,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其作品的风格。探讨陶渊明的人格魅力及其特征 ,是深入研究陶渊明作品风格的至关重要的途径。从陶渊明的作品中 ,从他的言行中 ,我们可以领悟到他的情趣和胸襟 ,领悟到一种具体的人格。陶渊明自然率真平和旷达的个性特征构筑了他的诗化人格 ,即未经世俗异化的高尚贞洁的人格。这种人格的内在思想根源是自然化迁的宇宙观和委运自然的人生观。这种人格的外在表现形式是他任真自得和固穷守节的行为方式。他的作品中常见的酒与菊、孤松、孤云与归鸟等艺术形象组成了陶渊明诗化人格的象征系列  相似文献   
2.
当代颜色科学关于颜色实在性的争论,主要分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但这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只是表面上的,背后共享着科学主义以及笛卡尔式二元论假设。梅洛-庞蒂通过揭示功能含义下的结构概念有效地拒绝了笛卡尔式二元论,使得非物理还原论意义下的颜色实在性及其意义得以敞开。在此基础上的知觉理论有效地辩护了第一人称视角的实在性,揭示了自然化现象学论题的可行性方向。  相似文献   
3.
随着评价理论的不断丰富,其在实践中作用的加强。其中,关于态度和介入的研究较多,而针对极差的研究较少。本文将对评价理论中的极差展开讨论,结合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就钓鱼岛问题答记者问的相关内容,探析外交语言中极差的自然化现象。笔者将答记者问的具体语境分为呼吁,声明和施压等,分别分析极差在其中的功能。通过这篇文章,希望读者能认识到极差在外交语言表达中的作用,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对人际交流或随机演讲起到帮助。  相似文献   
4.
自然化认识论有不同的术语表述方式,但它们实质相同,都是对认识论基础主义的摒弃.它有两种基本取向,一种是对人类个体知识的自然化,即心理学或认知科学取向的认识论自然化;另一种是对作为人类集体知识的科学知识的自然化理解,即科学史取向的自然化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5.
李泽厚的实践美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50—60年代前期为萌芽和初步形成时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为发展完善时期;80年代后期至今为深入时期。对实践美学的主要概念和命题,如主体性、积淀、自然的人化、内在自然的人化、新感性、人的自然化等进行梳理及对实践美学的形成、发展和深化过程的知识社会学研究,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清晰地把握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学术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同时也可以使我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进程研究多了一个视角———一个现代美学学术史的视角。李泽厚对美学的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不是形而上的纯粹思辨,他的所有的问题都植根于现实生活并力图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甚至整个人类、为每个个体幸福生活寻找出一个方向。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不仅从美学上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命题和学说,而对中国的现代性启蒙产生了重要作用并且必将对新世纪中国社会的精神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之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教育哲学发展趋势是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多元、多样、生活、人生、社会、自然、幸福、淳朴等概念,将成为未来教育哲学的主导性话语。未来中国教育哲学在凸显多元化与多样性的同时,将追求教育生活化、自然化、"简单化"的理念,并将其内化为教育哲学的风格与个性。  相似文献   
7.
自然作为历史的前提是马克思研究人类历史的出发点.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马克思是从人的存在和社会历史的角度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同时也是从自然的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来思考自然的存在和价值的.因此,自然美的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人的问题和社会历史问题.人通过实践和感性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和实现,或者通过实践和感性使自然从异己的存在变成人的存在,是自然美之所以可能的前提,而自然作为自由的存在向人的显现,则是自然美的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8.
蒯因在其1969年的文章《自然化认识论》中提出将认识论研究纳入到心理学的一章中,并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的认识过程,从而以描述性的认识论取代以规范性辩护为中心的传统认识论.对于认识论的自然化纲领,金在权、邦久等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指出这一做法将会取消认识论作为传统哲学重要分支的独立性.而戈德曼等自然化认识论的支持者,则提出了具体的自然化方案,并且认为在个体主义的方法论之外,人们还应该从社会维度研究“真理”概念的形成、辩护标准的确定以及真理的社会传播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李侠 《学术研究》2007,(4):60-65
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出现,是由于奎因替代命题的失败,而于20世纪70-80年代出现的一种解决策略。作为转换命题基础的可靠论在知识的确证与知识的可靠性论证上都存在无法克服的困难。本文分析了转换命题的理论旨趣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转换命题也无法完全实现认识论自然化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蒯因将认识论自然化之后被人质疑为他只关心心理学,因此他的认识论是一种纯粹的描述论,等等。事实上,蒯因自然主义形而上学是对传统认识论的规范的重构,而非描述性的;更确切地讲,它是一种逻辑斯蒂主义的理性重构:首先,它用数理逻辑的语言框架构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至于何物存在于这个世界由“存在就是成为约束变项的值”“没有同一性就没有实体”等逻辑原则决定,因此蒯因以自己建构的存在论解构了以往的存在论;其次,它构建的逻辑世界也就是认知世界,即科学活动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体系是一个纯粹的语句系统,其边缘是观察句,中心是恒久句,追求语义的精确性、一致性。这一切均属于蒯因对传统哲学的理性重构,它在本质上是规范的,而蒯因真正的哲学兴趣也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