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5篇
  免费   289篇
  国内免费   77篇
管理学   1368篇
劳动科学   76篇
民族学   148篇
人才学   223篇
人口学   104篇
丛书文集   2345篇
理论方法论   432篇
综合类   6019篇
社会学   781篇
统计学   1295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144篇
  2022年   163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180篇
  2019年   17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53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796篇
  2013年   665篇
  2012年   929篇
  2011年   941篇
  2010年   926篇
  2009年   870篇
  2008年   1092篇
  2007年   793篇
  2006年   672篇
  2005年   598篇
  2004年   475篇
  2003年   540篇
  2002年   386篇
  2001年   357篇
  2000年   326篇
  1999年   171篇
  1998年   109篇
  1997年   97篇
  1996年   75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然保护地在维持生态平衡,实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但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地的主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存在一定差异.《自然保护地法》立法工作须依赖理论上对自然保护地的类型化,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对应型的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具体制度.因此,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供给的空间差异,可以将当前相互重叠、缺乏体系的自然保护地划分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自然保护小区等四种类型,搭建"1部基础法律+4部类型化条例(或法律)"的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并可以通过体系化公法、私法制度工具强化自然保护地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2.
围绕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路径与模式选择问题,提出了一个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整体治理模式,即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国家为核心,在一定时期和内外环境约束下,通过减排和增汇路径,对中国境内由人类活动造成的CO2排放与人为CO2吸收量之间关系进行调整和平衡的过程;其内部由宏观、中观和微观三层结构组成,每层结构各不相同。多阶段混合主导型碳中和实现模式的提出,拓展和完善了气候变化整体治理理论,为气候变化治理提供了机制借鉴。  相似文献   
3.
普里什文哲理散文中所具有的预言式生态思想与环保理念备受当代“生态文学”理论家的青睐。但他热衷描写狩猎场景的猎人情结却又遭到新世纪中“生态伦理”理论的诟病。其实从文本的本体性观念来理解,普里什文的诗性自然情怀、生态观念与他的猎人情结并非只有冲突的一面,他所表达出的是人对大自然万物之本能与道义之间的尺度衡量,而这种衡量也可反观当代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的现状,实际上表达出一种更为深刻的天人关系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妇女学(Woman’s Study)最早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高校。加州圣地亚哥大学于1970年建立了全美第一个妇女学系,这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第一个妇女学系。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范畴,与妇女学的诞生、发展是一致的。二者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女权主义运动中诞生的。学者们将社会性别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引入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并由此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5.
6.
7.
有君与无君乃魏晋时期一个重要的哲学论辩。郭象持有君的论点,且认为君主当无为。现代学者萧公权指出郭象这种观点存在矛盾,因为君主既然无为,那么政治的运行是否必然需要君主?本文认为,郭象的君主观念可以通过其自然哲学得到圆融的解释。郭象一方面认为君主须通过无为来使万物各自完足其自然之性;同时又强调君主的有为,即:君主自身需贤能、具备良好的鉴别力,识别人才,使社会更好地运行。关注到君主有为的层面,方能更全面地理解郭象的有君论。  相似文献   
8.
9.
樊羽鸿 《职业》2015,(7):92-93
社会和企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全面的要求,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内容的设立以及测评指标建立,能否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利用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导向作用,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