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6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66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467篇
人才学   7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5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758篇
社会学   341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06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68篇
  2011年   147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民族志一度是研究者专业生产他者知识的手段与途径,但在反思传统与顺应新潮流——互联网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一直以来研究者自己也是民族志的研究对象,互联网兴起之后,这种倾向更加明显.网络时代的到来促使研究者的身份发生了显著转变:由自己是主体,被研究者是他者,转变为双方是平等的交互主体;由认识主体转变为实践主体;由主动的实践者转变为静默的潜伏者等.网络民族志中研究者身份的变化,为新的研究伦理关系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即研究者与被研究者既是学术研究的手段,也是学术研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3.
聚焦人类学者在针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跨学科研究中应该有何作为这一议题,通过借鉴来自医学人类学哈佛学派的民族志洞见和研究经验,为当下2019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危机中所进行的田野观察和分析,以期获得灵感和启示,并探索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研究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是循着一定的规律进化发展的,考古学要探索这一规律就必须在进化观的指导思想下科学、全面地进行研究工作.文章概述了近代以来考古学的产生、发展与古典进化论和新进化论的密切关系,分析了进化论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前提之一是如何在方法论和实际应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并介绍了利用民族志资料为考古学理论提供论据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5.
钢琴伴奏作为舞蹈教师、编导的第一助手 ,它不仅与教学以及舞蹈艺术的舞台形象有着密切的关系 ,还在舞蹈的各个阶段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但具有高度音乐水平的现代舞蹈艺术 ,却又向舞蹈钢琴伴奏提出了严肃的专业要求。钢琴伴奏者既要综合掌握相应的演奏手法和技能 ,还要认真去理解舞蹈艺术的属性和特点 ,以及音乐和舞蹈表现相互关系的规律 ,努力提高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6.
爱一个人就要让他快乐,不能识别他人,,不知如何与人相处的人,是一个无知觉的人,一个盲目的人,,必然四处碰壁。  相似文献   
7.
"袖"舞是东方舞蹈的一大创造."袖"的运用,除延长了人的肢体,大大扩展了身体的表现力外,还通过舞者手臂、手腕、腰腹、身肢等不同力量、不同幅度的运动,使"袖"缭绕空际,变幻着无数的形态,其传情丰富、鲜明,超过了许多表情手段."袖"的徐缓、抑扬、飘忽、回旋所产生的形式美,完全可以把人们引入一个非物质的境界之中,赋予"袖"舞以人文精神内涵和意蕴,展现了"袖"舞的魅力和光环.  相似文献   
8.
任智兰 《老年人》2008,(9):29-29
舞蹈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中老年人喜欢的一种健身方式,由于工作的关系,笔者从事中老年人舞蹈教学和创作已有十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里淡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传统民族志的文化书写在小说与民族志之间人为划定了严格的界限,它重视概括性事实而回避故事讲述和故事中的单个人物,更谈不上中心人物的深度塑造。实验民族志这种书写范式的出现为借用小说叙事和人物塑造来集中地、戏剧性地展示对象的人文事实、心理事实及其内在意义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杨树熙 《南方论刊》2005,(10):63-64
窗外小雨淅沥,平添了春夜几番静谧。我在拜读官演武散文诗集《弦上的舞蹈》。半明半暗的灯影下,影视般幻化出诗人营构的既具体又空灵、既现实又理想、既清晰又缥缈的众多审美意象。在作者笔下,“炼油树”不是“树”,倒是“鲜红的花束”;“冬雾”不是“雾”,却是“冷冻游荡之魂魄”;“森林公园”不是“公园”而是“草的凉亭,花的走廊,绿的篮子”等等。这种“变形”和“异化”,也许跟清人袁枚说的“蚕食桑而所吐青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的道理庶几近之。中国古典美学十分看重“意象”,认为它是“诗的本体”,并把“情与景两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