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7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2篇
社会学   2篇
  2022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雪林的文学批评中,比较手法的运用是极为显著且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深厚的积淀,西方文学文化的深刻熏陶,使其比较之法不仅仅涉及到同时期、同流派作家之间的平行比较,更有以古典文学为借鉴的古今比较,及以西方文学为参照的中西比较。这种多层次、多方面的比较,使中国现代文学在苏雪林的评论中处于一个广阔而又立体的环境中,这一方面突显了苏雪林的敏锐观察力,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现代文学在中西纵横交错中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2.
以小说《棘心》为代表(包括散文集《绿天》和剧本《玫瑰与春》),女作家苏雪林创作于20年代的作品体现了五四运动前后女性知识分子的一种生存状态,辗转于新与旧、进步与保守、现代与传统之间,她们的身心常常处于悖离之中。  相似文献   
3.
苏雪林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思想接近于梁实秋的新人文主义.她反对把道德从文学中剥离,认为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拥有健全的人格,在创作上尽量避免不道德的题材;相信文学是对最基本的人性的表现,贵在表现人类“基本的情绪”和不变的“人间性”,从而具有“永久的兴味”;反感因想象力或情感的泛滥导致文学形式的失范,推崇在理性节制下所产生的文学的力量.从这种新人文主义倾向的文学思想出发,苏雪林对当时文坛的种种流弊提出了不少发人深省的看法,但由于道德、人格等概念有太大的个人性和主观性,导致她在某些作家作品上的判断产生偏执.  相似文献   
4.
彭国梁 《老年人》2009,(4):36-37
我在《长沙晚报》上开设了一个专栏《彭胡子掉书袋》,其中有一篇《凌叔华笔下的长沙》。文章见报后两天,忽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说他叫彭明朗,1949年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经济系,凌叔华、袁昌英、和苏雪林都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我在文章中写到凌叔华与她的朋友兰子作了一次“衡湘四日游”,他说兰子就是袁昌英。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作家论的发展进程中,苏雪林1930年代的作家论以其特有的史识意识、细致周详的理性评析和比较视野中的感性言说等个性化方式,完成了作家论批评体式的基本架构。正是凭借这种虽不完美却独具特色的走向学术化的作家批评实践,苏雪林奠定了她在中国现代作家论发展史上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苏雪林的《中国文学史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与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等三部新文学史著述为研究对象,解读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如何在不同视角下建立自己的"五四"观。研究表明,就"五四"的发生而言,苏雪林认为西方思潮对中国人生活形态的影响应是主要因素,而胡适敏锐地从古文向白话文的转换入手,认同"语言"革命是"文学"革命、"文化"革命之先声,周作人则更多倾向于"言志"这一传统诗学精神在社会变革期的反映,认为"五四"与明代文学革命运动如出一脉。三种不同的"五四"观,实际上反映了早期新文学研究者们从不同层面反映了如何用自己的眼光来审理"五四"这一学术命题。这反映了"五四"所产生的动因乃是"启蒙性"而不是"革命性"的,无论同时代人如何解读"五四",其出发点都不约而同地指向"启蒙",苏雪林对于"五四"发生之解读,在更高层次上囊括了胡、周二论,是相对全面的。最后,笔者进一步总结,发现"五四"的深层次意义在于,促进了白话文与大众传媒的普及进而导致政治现代性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夏天的童话     
崔燕 《青岛画报》2013,(8):42-45
夏天,青岛人不是在大海,就是在去大海的路上。而之于游人,不是在青岛,就是在来青岛的路上。夏天,无论是青岛人还是外地人。他们只有一个迷人的指向——青岛市市南区。山在窗外,海在脚下,城在岸边。位于城之南,海之角的市南区,半城街景,半城海。海风从红屋顶吹来,绿荫与花影重叠,欧洲小城般的浪漫与安逸;冰镇散啤遍布大街小巷,随时为游人解渴;活色生香的的时令海鲜,让味蕾的鲜美达到极致……一切如同夏天的童话。  相似文献   
8.
苏雪林与武汉大学及其屈赋研究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雪林是集创作与学术于一身的大师级人物。她在武汉大学执教18年,其屈赋研究肇端于武大,但真正进展和完成是在台湾。她的《屈赋新探》是学术、文坛的一朵奇葩。她研究楚辞走了一条与同时代前辈学者不同的路线。用“域外文化”解释屈原作品,是苏先生的独得之秘。她发现“世界文化同出一源”,重新构建屈赋中的诸神世界,并找出了楚辞、屈赋研究的新践线,这是我们给苏先生学术研究贡献的定位。苏先生对屈赋的研究成就今天仍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从《棘心》看苏雪林的道德立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苏雪林长篇自传体小说《棘心》的研究.剖析苏雪林的道德观及其主 场.追溯导致苏雪林文化保守态度的深层心理动因,探讨外在的文化传统如何内化为苏雪林的人 格模式, 并进而决定了她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以及她为人为文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走出青岛的火车站,海风携着清新吹来,通体瞬时舒爽至极.沿着海风吹来的方向走去,不过一分钟的徒步行程,眼前豁然出现的,竟然是海市蜃楼似的的风景——这是一片可以代表青岛美丽指数的大海,映人眼帘的是青岛拥有城市历史以来,最经典的风景线——栈桥和小青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