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社会学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社区》2009,(35):21-21
1969年.英若诚从北京被转移到河北省石家庄附近的冀县,他组织的一些小“创意”使他成了监狱里受追捧的人。中信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的《水流云在:英若诚自传》中说:“在监狱的日子,我尽量靠自己的智慧和幽默感生存下来。”  相似文献   
2.
舒平 《21世纪》2010,(2):50-51
他曾蹲过三年的牢狱,饱尝艰辛;他也当过三年的文化部副部长,叱咤风云。 他曾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米勒的《推销员之死》等多部剧作名著翻译成中文,达雅传神;他也将中国话剧舞台上的优秀剧作《茶馆》、《王昭君》、《家》等译成英文,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1987年,吴世良女士的逝世对英若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夜晚,他经常一个人对着爱妻的油画像一边翻译她没有译完的美国大使夫人、著名作家包柏漪的小说《春月》,一边借酒消愁;白天,又要肩负起文化部副部长的沉重工作。1989年,母亲蔡葆真去世。他喝酒喝得更凶了。烟酒伴着英若诚走入晚年。  相似文献   
4.
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不是语言问题。文学作品中存在大量隐喻的表达,其中隐喻的翻译是难点和重点。文章从认知视角出发,以老舍《茶馆》及英若诚和霍华的英译文本为例,从隐喻形象的省略、转换、保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对比两译文中隐喻的翻译方法,为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提供方法借鉴。  相似文献   
5.
文兴宇 《老年人》2004,(8):20-21
英若诚老去世的那天上午,我正巧在梁天导演的一部法制题材系列剧中拍戏。梁天走过来告诉我,若诚老去世了。我悚然一惊,尽管他这几年身体一直不算太好,但没想到他这次说走就走了,连跟老朋友道一声别都没有。这一天,我脑海里总是浮现出英老的影子,他在舞台上的潇洒自如,他在生活中的幽默风趣,他在戏剧翻译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我们在一起合作拍戏时的愉快场景,一切一切,都如过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斯人已去,音容笑貌宛在。我跟英老都是属蛇的,他刚好比我大一轮。我跟英老是两重关系,他当年是北京人艺的演员,我是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员,我们是同…  相似文献   
6.
从戏剧符号学角度研究戏剧翻译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通过选取英若诚译作《上帝的宠儿》,对其中典型的音乐符号进行研究,根据音乐符号在该剧中出现的方式及作用,可以将该剧音乐符号分为以下三大类:人物伴随、气氛烘托和场所暗示。按类加以分析赏析,可以品味到英氏戏剧翻译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