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1篇
  2015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2年的荆江分洪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全国最火的水利工程,也是我军解放后参加入数最多、任务最艰巨的工程。三十万施工火军中,解放军有十万。  相似文献   
2.
汉寿宋元以前水灾并不多 ,明清时期泛滥成灾。究其原因 ,除汉寿地处洞庭湖盆最低洼地带 ,沅水水流量、降雨量极为充沛等自然因素外 ,主要是因为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和荆江的虎渡、藕池、松滋三口此时期冲成以及明清大规模的围湖筑垸等人为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3.
荆江洪水的消泄与出路, 一直是荆湖关系演变的内在原因。宋元以后, 随着江汉平原大规模的开发, 荆江洪水由南北穴口分流逐渐转为单纯向南岸洞庭湖区宣泄, 荆湖关系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局面发展到清中叶, 便导致了“舍南救北”思想的形成并趋于偏激, 南北之间的畛域之争由此产生。实际上“舍南救北”产生的根源就是荆江洪水的出路问题。对此进行探讨, 可以得出某些于解决荆江洪水问题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民国前期荆江地区水灾频仍,严重的水患给荆江地区的赈务带来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成为了其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政府试图将赈灾救灾制度化、法制化,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的赈务机构,颁布了某些赈灾法规,采用了急赈、蠲缓、米禁、贷款、农赈、工赈等救灾措施,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新格局,水灾的救治功能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赈务取得了一定成绩,解救了民生疾苦,成为了这段不幸年月中广大灾民赖以生存的重要依靠,在一定程度上充当了民国前期动荡社会的至关重要的减震器,维系了荆江地区社会的稳定,不过,政治黑暗和经济凋敝最终影响了赈务的实效,极大地消蚀了社会的赈灾救灾能力。  相似文献   
5.
荆江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长江从枝城市东侧的枝城镇长江大桥到湖南省岳阳市北扼洞庭湖水系入口的城陵矶段,江流流经古荆州地区,习称荆江荆江在两湖平原中部迂回东流,北为江汉平原,南为洞庭湖平原,  相似文献   
6.
荆江三角带地区具有非常明显的综合优势,它很可能成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带、环渤海湾地区之后我国又一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区域。它的起飞,对推动中西部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会在湖北经济腾飞中起龙头作用。  相似文献   
7.
清朝后期荆江地区水灾肆虐,哀鸿遍野,对此各种解决对策,多少带有区域自保的意味,作为中央政府的清政府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在实践中基本上采取了“不作为”的政策。  相似文献   
8.
防汛防洪是江汉平原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永恒课题。锲而不舍地开展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才能永保荆江安澜。用先进思想和严明纪律组织起来的人民是夺取抗洪斗争胜利的决定因素。要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好荆江与洞庭湖、水利防洪与社会经济发展、全局与局部、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抢险、建设与管理的关系,不断提高防汛抗洪斗争水平。  相似文献   
9.
荆江段即指湖北枝江市到湖南岳阳的城陵矶这一段地区。目前,洞庭湖的防洪形势变得日益严峻起来,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出现呢,其实这都源于洞庭湖部分泥沙淤积转移到了湖口的城陵矶河段。这样就会导致洞庭湖的调蓄量增大,由于这不是在防洪计划中的一环,这将打乱整体的防洪形势。在三峡水利工程建成以后,长江中下游河段的泥沙淤积现象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泥沙淤积搬家转移的现象在荆江段仍然一直存在。于是人们想到了恢复长江古河道,配合三峡水利工程实现堵住上游的洪水,疏通城陵矶河道泥沙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清朝后期荆江地区水灾肆虐,哀鸿遍野,对此各种解决对策。多少带有区域自保的意味。作为中央政府的清政府缺乏宏观调控能力,在实践中基本上采取了“不作为”的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