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奇岭 《江淮论坛》2009,(6):151-157
邵洵美是三十年代上海文坛知名人物,以他为代表的唯美派是当时诗坛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深入分析了邵洵美诗歌创作的历程,从史的角度考察了邵氏诗歌的选本情况及影响,阐述了邵洵美诗歌与西方唯美主义的关系,并进而探讨了邵氏所代表的“颓加”诗风不受欢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唐代女诗人李冶身世及作品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冶被称为“女中诗豪”,其诗也堪称“大历正音”,然其身为女冠,却风情宕逸,与刘长卿、皎然、陆羽、朱放、阎士和等人更是情逾常礼,故历来论者多以“”字责之。这位看似放纵自由的女诗人,内心却深感寂寞,她那些深情婉转之作,断肠相思之声,字字都向世人昭示着她对友情的渴望、对爱情的执著。情重则“”,“”犹不能遣怨,则只有走向世俗抗争之路,其悲剧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  相似文献   
3.
<正>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个女人的名字,成了她生活中的关键词。只要那两个字在耳边响起,她的心都会猛地一颤,像被针刺到,如同2003年春天听到“非典”,2001年“9·11”之后提到“拉登”,那令人不安的余痛会一直,到她身体的最深处。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过去对邵洵美的诗多持否定态度,实际上,如果将邵洵美的诗置于世界诗歌格局中加以评论,可以发现他主要是吸收了法国诗的乳汁,贯穿了"颓加"的特色,从而使自己的诗另成一格.因此,对他的诗,不能仅仅站在单一立场上简单否定.  相似文献   
5.
晚清刘熙载的《艺概》是一部集古人修辞观大成的著作。它通论文、诗、赋、词、曲、八股文等多种文体的修辞特色,探讨了文体之间的关系,论及修辞理论、章法、句法、字法、“眼”及研究方法等多个方面。它既有对前人修辞观的继承,更有自己的众多创新。《艺概》应在我国修辞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6.
由于《芦花》一文内容繁多,学生不容易把握和理解。故在教学中采用“电影导入法”,引导学生抓住两条线索,关注三个人物,体会四处景物描写。这样,化难为易,使学生不但深入学习了本课,而且掌握了阅读小说的技巧。  相似文献   
7.
散文的空灵美是散文文本所具有的令人心灵曳超逸的美学特征.空灵闪耀着主体意识的光辉,具有超越现实的品性,是文本潜存和所能生发的精神空间,空灵标示着文本的精神含量和美学高度.作为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表现,人类精神最自由的展示方式,散文是写实的又是表现的,直说的又是暗示的,而尤重表现和暗示,散文的空灵美正是散文内容和形式诸因素综合规定的产物.在物欲横流,道德混乱,精神恍惚,守望迷失,诗性衰弱,文学创作媚俗化、低俗化浪潮汹涌的时代,探讨、张扬并践行散文的空灵美,对深化散文研究,丰富并提升散文的精神含量和艺术品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的长篇小说《长沙白茉莉》再现了“大革命”失败至1930年间上海作为摩登都市的多重面相。在重构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摩登与都会传奇上,消费型的物质文化、“颓加”的欲望风习及对“青帮”形象的塑造等开拓了海派文学的叙事空间;在对一代怀揣“上海梦”的青年的情爱体验传达上,上海摩登欲望视野下的各式女性挑战传统男女情爱伦理关系,呼应享乐主义性观念的变革等,传达了身陷欲望“围城”的一代青年的人生困境;主人公赵克明历经考验最终拒绝上海摩登而选择革命,以此作为一般意志不坚的革命青年遭遇上海摩登的声光化电之后的超克之道的叙写法极有深意。黄仁宇的历史想象丰富并大大拓展了现代时期海派文学的叙事空间。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报任安书》对杨恽的《报孙会宗书》的影响主要有:幽怨愤懑的思想内涵、内直外曲的写作态度、豪顿挫的行文艺术。司马迁对杨恽的影响虽然很大,但由于杨恽个性较张扬,不拘俗套,且人格魅力不够,这是他不如外祖的地方,也是他招来杀身之祸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庄子是先秦时代对个体命运感作出最为突出阐述的哲人。在传统的天命观的笼罩下,命运感的抬头所反映的乃是社会化进程的扩大中个人意识的生成与孽育。庄子认为,既然死生存亡、穷达毁誉、饥渴寒暑这一类事情的产生,不是个人的智慧所能预料,那末就不要让这一类充满差异性的事情扰乱了自己对于事物通同性、亦即统一性的认识。只要对于事物统一性的认识不被扰乱,那末生命展开过程的种种得失就不会进入自己的心灵。庄子所提倡的人格是“才全而德不形”。所谓“才全”即知之全也,所谓知之全,即是所知为其大者,为其整体者也,是一种带有总体性的认识。如何对待命运,亦即是如何对待人生,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不仅是一种总体性的认识,而且还是一种总体性的生活态度。所谓“德不形”,是说德浑化于无形。因为在东方专制社会的环境中,特别是作为弱者,才或德的外露是一件危险的事,才与德之浑化于无形这一观点的提出,表明《德充符》篇比之《养生主》与《人间世》,在对东方国家个体存在论的阐述上,又有了新的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