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7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宏 《西藏研究》2004,(2):78-82
菩提道次第广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所著的一部有关佛教显宗修证方面的经典之作。本文从三士道的修证体系、菩提心的发愿、止观法门的修学三部分来简要论述了该论典中的佛学思想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尹伟达 《理论界》2013,(7):205-205,F0003
  相似文献   
3.
菩提留支译经中的言说类词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菩提留支译经语言通畅,不但是上品汉译佛典,而且是研究中古汉语的珍贵语料.菩提留支译经中表示"言说"的动词语义场内有这样一些成员:白、告、言、语、日、说、自言、告言、语言、言语、说言,它们在译经中使用情况各异,句法、语义特点有别,其出现频率、在语义场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菩提留支与同时代的另一译人瞿昙般若留支所译佛经往往均署"留支译",通过对其署名清晰的译经中言说类词语使用特点的分析,可以初步确定"留支译"经的真正译者.  相似文献   
4.
龚隽 《中国学术》2000,(4):221-238
早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西方就有学者提出,菩提达摩所传的禅只不过是佛教外道的一流。1有意味的是,这一历史所积淀的观念却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由日本佛教学者祷谷宪昭与松本史朗所发动的“批判佛教”运动中得到热烈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8,(3):85-88
中国佛教心性论是佛教哲学与中国固有思想文化旨趣最为契合之处,也是中国佛教理论的核心内容,作为最为典型的中国化佛教宗派,禅宗心性论思想在这方面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试就禅宗初祖菩提达摩至六祖慧能几代禅师所倡禅法的变化,对早期禅宗心性论的发展、演变作相关分析;在诸师所提倡的修习实践方面,试着提出几点看法;并认为慧能的"自性是佛"等顿悟法门是在修正道信、弘忍,以及神秀等禅师有关心性论基础上,对《楞伽经》所崇奉之"如来禅"的本源回归。由此,以期为更客观、深层次理解禅宗早期心性论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视角;为理清与早期禅宗心性论有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中国境内的两型毗卢遮那佛造像——结智拳印与结最上菩提印毗卢佛像的遗存与流变作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探讨,试图还原这两型造像在汉、藏佛教艺术发展中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7.
正久雨初停,我漫不经心地在边城公园里独自转悠。树儿、草儿、花儿,连着天地,都是潮潮的、润润的、净净的,真是别样的清新。空气触摸着我的肌肤,感觉到从里到外浸透了丝丝凉意,沁人心脾。一个人无拘无束地置身其间,享受着这富含负离子的清新空气,多少忧伤,多少哀愁,多少烦恼,尽皆忘却。独自神仙似的悠哉游哉,什么样奇妙的灵感都涌上了心头。我默念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  相似文献   
8.
古松亦菩提     
柳再义 《社区》2012,(20):26-26
相传明朝年间.有位秀才乡试屡试不中。此次乡试放榜亦名落孙山。愁闷之余,信步来到一古禅寺。秀才无心参禅,亦无意阅览佛法和风光。唯呆立一古松下,口作吁叹之声。寺内方丈见此情境,合十问曰:“施主莫非为榜上无名而惆怅?”见秀才面露惊愕,方丈拈须一笑:“施主着儒生衣冠,放榜之日面露愁容.必为榜上无名而负寒窗之苦。”秀才面露羞愧之色:“老方丈所猜不错,学生十年寒窗。九栽遨游。读圣贤之书,习兵法列阵,非为功名利禄。实为自幼立下鸿鹄之志,而今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为此羞愧耳。”  相似文献   
9.
好肚肠一条,慈悲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信行要紧,中直一块,孝顺十分,老实一个,宽容三钱,方便不拘多少。此十味药先放入“宽心锅”里炒,后放在“平等盆”内研碎,再以三思为末,以“六波罗蜜”为衣,做成菩提籽大小的丸,辅以“和气汤”,不拘时间,日服三次  相似文献   
10.
古今很多学者包括汤用彤先生对菩提达摩的许多清静现量有怀疑倾向,其根本在于他们对佛法了义境地的不甚了解,心心有异,于是不能以心传心.达摩是历代祖师中境界的现量较为圆满的一位,他重法性的一昧,亦重法相的万行庄严,这源于他广大而微妙的佛法传承,更源于他荷负如来、承担众生的大智大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