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很多到过成都的人都有两大憾事,一是嫌自己的钱太少,二是自己力气太小了。不过每个外地人最后离开成都时,总会因为淘到一两件自己心爱的成都特产满意而归。说到成都特产,岂是“豆瓣”和“漆器”便能概全  相似文献   
2.
宋代成都的丝织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成都丝织业已达到很高水平。在成都所产丝织品中,最负盛名的当推蜀锦。宋代成都的织锦工匠在继承前代技艺的基础上,对花色品种又有新的发展。宋神宗元丰以前,成都并无官办丝织工场。政府岁入锦缎,全部由民间丝织工匠“织户”和农民家庭手工业提供。为了保证上供绫锦的供给,成都府官吏建立官营丝织工场。成都锦院由此成立。成立的时间应在宋神宗元丰二年以前。成都锦院的生产者主要有军匠和充役的机户。由于封建官营工场效率的低下,成都锦院成立不久,便遇到各种困难。南宋时期,为保证军马的取得,于建炎三年在成都设立大茶马司锦院,已改为转运司锦院的成都锦院的规模也较以前有所扩大。  相似文献   
3.
孟榕 《天府新论》2020,(4):150-160
本文在文化批评“空间转向”烛照下,以当代成都蜀锦展示为例,从空间叙事剖析传统技艺的当代生存样态。在区位配置、路线的身体规训、前台公开展演和后台私密生产等空间叙事策略下,“蜀锦”分别被塑造乃至强化为四类文化形象:其一是作为传统文化认同下的物类——“文化符号”;其二成为地方历史建构中的物证——“文化遗产”;其三成为官方认证、商业推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共谋下的故物——“文化资本”;其四作为传统匠人在传承自觉下的物产——“劳动产品”。由此透视资源分配不均的技艺传承生态与传统符号的失落现象。  相似文献   
4.
古蜀历史文化悠久灿烂,蜀锦蜀绣既是蚕桑丝绸的文化艺术遗产又是纺织技术的体现和传承。论文就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织锦类文物展品的英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导致误译的原因,并提出可供参考的改译。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蜀汉冶金、交通运输、纺织等科技成就作了初步的探索。文章认为,蜀汉在天然气利用、蜀锦的振兴以及武器的制造等方面,都体现了积极的创新精神;诸葛亮积极的人才选拔制度,重视国力的整体提升,是蜀汉科技取得不俗成绩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