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1.
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四面环山,山路崎岖,交通非常不便。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能够走出县城的机会屈指可数,因而我特别羡慕那些能够走出去的人,尤其是"衣锦还乡"的人。在我看来,这些人一定具备超凡的能力,才能在外立足。高考后,我去了南方的一座城市,这对于没怎么出过远门并且不善言辞的我来说,着实是一次大挑战。在启程前,那个"远方"让我又喜又怕,喜的是终于可以跳出小县城,怕的是我该如何与"外人"交往。  相似文献   
2.
《冻苏秦衣锦还乡》虽然承袭了元杂剧"大团圆"的喜剧传统,但是从"家国同构"的内涵影射、史料引用的独特寓意、情节处理的内在逻辑三方面不难发现,喜剧的结尾只是元代文人迫于灰暗现实而生硬勾勒出来的一场圆满,而其故事本身已蕴含一定的悲剧成分,它包括悲剧比例的显然性、悲剧情节的必然性、悲剧淡化的策略性。因此《冻苏秦》虽然是喜剧结尾,但是却有着悲剧内核,因此它是"形式上的喜剧"和"内容上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葛亮亮 《阅江学刊》2014,(3):142-148
新世纪以来,农民离开农村进城打工成为一个显著的时代潮流,出现了许多反映这一潮流的小说。在这些作品中,“还乡”是一个重要主题。作家笔下的“还乡”大致有三种类型:衣锦还乡、逃回“乌托邦”和“中性”还乡。作家们希望写出时代大潮下的城乡变动,也希望借助乡村文明疗救现代文明的病症,但美好的“故乡乌托邦”注定是找不到的。  相似文献   
4.
衣锦还乡”,在中国由来已久并深入人心。这个现象潜藏着四个方面深层的文化意蕴:反映古代服饰制度的等级化内容;反映背井离乡的普遍性现象;反映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反映中国人的面子心理。衣锦还乡,是中国人的个体奋斗梦想,又是奋斗的原动力。合理发挥传统文化特色对个人、国家发展都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