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90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199篇
社会学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哲学是在实践互动中对现实实践的高度概括 ,其现实意义是形成关于一定实践方式的既有社会普遍性、又有历史连续性、同时也具有鲜明时代性特征的现实标准 ,即实践中道。这种实践中道在实践的互动互生中追求实践的现实标准 ,与传统中庸论通而不同 :它寓主体性与实践互动之中、寓实践互动于一定的相对稳定的实践方式之中 ;与西方近现代、后现代哲学理念也是通而不同 :它立足于实践本身的信息化、社会历史化发展而追求现实的实践标准 ,超越了近代以来以主客二分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化思维及其形而上学 ,将哲学彻底融入社会实践之中 ,并在实践本身的有效互动中实现哲学的自身价值  相似文献   
2.
白居易"中隐"是以庄子的逍遥人生为理念,远离政治斗争的遂性自由的生存哲学和方式,其核心是"适",在适性逍遥的前提下,再安排对社会、家庭、国家、民族的责任.这是一种强调个体生命高于一切的现代人本主义精神,在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专制集权社会,这一思想是超前的.而且,其适性逍遥并不是其最终的目标,其最终的目标是以适性逍遥为保证,实现自己的自由自在的艺术创造.故白居易"中隐"对后世苏轼、明代三袁均有很大影响,但毕竟时代不同了,这种影响终于以浪漫精神衰退为特点走向另一种形态.  相似文献   
3.
试析袁宏道小品的语体解放及其与五四白话散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散文文体发展史上 ,袁宏道小品所创造、并在以后得到延续的新的语体是五四白话散文语体形成的历史渊源。这种语体较大程度地摆脱了唐宋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从容舒缓的语气 ,以接近日常形态的方式组织语言 ,从而能更加准确生动地表现思想情感。这是古代散文语体的一次重要解放 ,并成为五四白话散文的滥觞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科伦理学》是其伦理学思想的代表作,书中阐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德性就是中道”,具有丰富的内涵,体现了与德性相关的选择性、实践理性以及与社会性生活密切相关等特点。这些对当代道德教育仍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5.
《求是学刊》2017,(6):121-127
袁宏道的题跋文创作具有较高的水准,既有对传统题跋体制的继承,又在结构与笔法上尝试创造与新变。研究袁宏道题跋文的创作状况,有助于厘清晚明时期公安派文人的性灵至上观念与尊体意识之间的融通折中,并发掘公安派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从而呈现晚明时期题跋创作状况和文体观念的真实内涵,以及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客观面貌。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孔子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相似的历史时期提出了共同的中庸和中道思想,对世界文化思想的发展均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我们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有必要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含义、内容、实现途径以及各自对后世的影响这些方面对这一人类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进行剖析,以充分吸收这一思想的精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相似文献   
7.
任宜敏 《学术界》2007,(4):150-158
明代著名辅教居士袁宏道,早年矢志参禅,洞有所入.然亦颇沾"狂禅"习气,一悟便休,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摩之玄机,空腹高心,卑视净土法门,甚至于呵佛骂祖、斥教遮相.所幸生死心切,故能触机猛省,毅然摒弃偏空之见,悟修并重,乘戒兼行,豁悟达摩祖师说罪福之皆虚与永明延寿和尚言万善之总是,均为祛迷拯溺之论,实无彼此抵牾之处.于是至诚归心净土,借念佛之警切提醒参禅之深心,复藉参门之洞彻坚固净土之信行.嗣后,为广利蹇滞浊界之群生,特别是为指示深陷宗教歧路和禅净宿疑而不能自拔之士,袁宏道更深入普贤愿海,博综经论,撰成《西方合论》十卷,力主净土诸经与《大方广佛华严经》、《法华经》的不分优劣,并融贯教理、广破邪疑,直开正信、径指趣归.  相似文献   
8.
在袁宏道短暂的43年人生中,曾有过六年的乡居时光。他的这一乡居,并非逃离世事,而是静下心来体悟生命的意义。其体悟之核心,除在自然怀抱安顿身心外,就是向禅学寻求对生命意义的开掘。  相似文献   
9.
史彭德的诗论在1940年代经袁水拍、陈敬容和袁可嘉等人大量翻译而传入中国并产生影响。史彭德将他所处的时代定义为反人性的“机器时代”,寄希望于诗歌能将现代经验“融合”进“诗感性底部分”,以重建现实的象征意义。这既是诗歌以“感性”革新对“机器时代”的反抗,也是诗歌追求“现代性”的过程。一方面史彭德的诗论激起阿垅、袁水拍和陈敬容关于诗与社会(时代)关系的不同回应,另一方面他的“现代性”相关理论也呼应袁可嘉“新诗现代化”中的“综合”等关键概念。这些影响既反映了史彭德诗论在中国传播时产生的差异化轨迹,也反映了1940年代中国诗坛在引进史彭德诗论时的复杂情况和内部张力。  相似文献   
10.
论"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的思想在中国历史渊源流长,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是中国哲学的精髓。《周易》倡导“中和”精神,儒家践行中庸之道,佛家崇尚以中观法,道家提倡守中致道,都从不同角度深刻地阐发了“中”的思想。万物皆有中,中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属性,“中律”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法则,中和是创新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