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58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08篇
人才学   15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400篇
理论方法论   37篇
综合类   637篇
社会学   50篇
统计学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伦理和信制度是在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信伦理属于伦理道德的范畴,主要强调信伦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信关系和诚实守信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信制度则属于现代社会制度建设的范畴,主要强调制度建设及其惩戒和规范作用,以限制和约束背信,欺诈等行为,两个层面都讲信,两个层面有机结合,应该是现代社会关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3.
阐述了“信”、“达”、“雅” 之间的辩证关系。“信”是“达” 和“雅” 的基础。“达” 和“雅” 是“信” 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西夏公文史来说,不仅要研究其公文种类、载体、组织机构和公文作者,还要研究西夏公文工作制度及公文的文风,只有如此,西夏公文史的构建才能完整地体现在读者面前,主要针对西夏公文制度和公文的文风进行论述,以弥补缺憾。  相似文献   
5.
西夏文书管理制度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夏是以党项羌族为主、建都今宁夏银川市的一个封建王朝 ,在公元 1 0 3 8年正式立国之时 ,西夏统治者依照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制定了适用于本国的法律制度 ,其中文书管理制度是西夏政治制度的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西夏天盛律令》等汉文史籍 ,从西夏文书收发登记勘验制度、传阅签名制度、文书核稿制度、文书安全保密制度、文书清退、销毁、归档制度等方面对西夏文书管理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说一切有部的弥勒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平山 《西域研究》2008,(2):104-115
学界一般认为古代龟兹是小乘说一切有部文化中心,克孜尔中心柱窟图像构成是小乘僧人一佛一菩萨(弥勒)崇拜的反映.本文探讨了说一切有部对弥勒菩萨的态度.从与说一切有部相关的典籍中检索出有关弥勒的文献并进行分析,最后发现这个部派其实反对弥勒崇拜,这使我们重新审视传统理论的两个方面--克孜尔石窟的教派属性,以及弥勒菩萨的图像志.  相似文献   
7.
中国禅宗初创于四祖道信,基本完成于五祖弘忍。由道信到弘忍的“东山法门”,无论是禅法思想、传法方式,还是判教说法、活动范围,都已具备了禅宗的各种特点,如不倡读经禅,不立文字;农禅并重,随缘任运;修行简捷,意在守心;明心见性,证悟成佛;等等。中国禅宗丛林制度的基本原则思想,在东山法门也已初步形成。正因为有弘忍实际形成宗派在前,才有南能北秀的门下傍正之争随后。以六祖惠能为禅宗创始人的看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8.
评析了翻译史上的几种重要的翻译标准,指出了翻译标准的优点和不足,阐释了对释译前景的见解,提出了开阔翻译标准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罗子 《山西老年》2008,(9):30-31
宋代赵氏王朝治理天下319年,重文轻武,北宋、南宋屡受辽(契丹)、西夏、金、元的侵扰,战争不断,政局动荡。尽管如此,宋代作为我国古代文化艺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美学是围绕“美是上帝的名字”展开的。其中通过三位一体、创世、道成肉身、救赎和永生等基本教义的讨论,深刻揭示了美与真、善的关系,爱、与信、望的关系,认识、意志、情感的关系,以及从对事物的美的欣赏到静观上帝--美本身的心路历程,不仅充分反映了中世纪人们的审美理想,也概括了人类某些共同的审美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