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0篇
社会学   1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邻居什么样的人都有,老公也一定有很多让我们不满的地方。所以,做夫妻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忘掉夫妻这层关系的存在,这样的幸福才能长久!又一次激烈地争吵,我和老公都说了很多过头的气话,直到两个人都动了手。我摔了柜子上的水晶花瓶,他摔了婚纱照,离婚的念头如同一场定期发作的感冒,隔一段就会让我头痛欲裂。我嘶哑着声音说,长痛不如短痛,幸好还没有孩子,还是离了吧,两个人都好过。  相似文献   
2.
强音 《职业》2016,(19):16-18
鄢赪(yānchēng)是昆明饭店首席厨师,昆明饭店“鄢赪技能大师工作室”的领头人,曾获大小400多个奖项,被誉为中国滇菜大师、中国西餐烹饪大师。1999年他曾担任世博会开幕宴主桌贵宾的菜品制作人,带领云南队在首届中餐世界锦标赛上夺得了金牌,获得法国国际厨皇美食蓝带勋章,世界厨师联合会国际评委。面对众多荣誉,鄢赪依旧不改钻研实践精神,追求滇菜的创新,立志要将滇菜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陈洁 《公关世界》2009,(9):52-52
西餐是饮食形式的一个类型,通俗地讲,是以吃喝为主题的一种进餐方式。当今人们对吃唱的理解已不只是维持生命的一种手段,而是一种享受,同时也是一种交流方式。西餐不仅以它健康、合理的食品搭配而受到欢迎,它那追求严谨,富于审美情趣的进餐氛围更受到美食家们的赞赏。  相似文献   
4.
西餐刚到京城的时候要准确地说出西餐是何时进入北京的,已经很难了.据说,马可·波罗就曾在中国传授过西菜制法.明末,汤若望等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除了带来"洋教"和现代科技以外,也让中国人看到了洋人是怎么吃的.囿于当时的条件,那些传教士也不可能烹出真正的法式大餐、意式大餐.他们只能入乡随俗,以中餐为主;或是在可能的条件下,稍做改良,以适合自己的口味.因此,他们对西餐在中国的传播,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5.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也是人类生存方式的第一基础。由于各个民族成长于不同的自然空间与地理环境之中,所以创造了不同的饮食文化,最终形成了千姿百态的饮食体系与餐饮文明。在种种不同的饮食体系与餐饮文明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民族性格,本文正是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对比来揭示二者各自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苏玉萍 《社区》2008,(9):44-46
一家西餐屋专雇50岁以上的下岗或退休男士当服务员,老板的这项决策,源于一次偶然的冲动。从此,一群年龄大、生活贫困但还能工作的“老大哥”如愿得到了一份工作,也成了北京餐饮业的一道独特风景。西餐屋的老板——王大姐从他们的身上发现,年龄大不是工作的障碍,而是一种财富。  相似文献   
7.
在涉外酒店中,由于风俗文化的差异,服务人员的素质等原因,我国的服务人员对于欧美客人的服务时常出现不少不大不小的问题,影响了客人的满意度,也影响了我国国民的形象。笔者从实用的角度,以目前的常见问题为出发点,阐述了对于欧美客人的西餐服务应该注意哪些细节问题,从而改善整体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8.
西餐里除了常用的明火以外,最常备的就是一个烤箱,有了它基本上80%的菜式都可以制作出来。烤箱除了能够以均匀的温度让食物全面发挥本身的香气外,还能让其平均地受热至熟,无数主妇因此对它爱不释手。在天气依旧寒凉的春末,推荐几款简单易学的烤箱菜谱,还可以用微波炉代替哦。  相似文献   
9.
尤今 《东西南北》2008,(2):62-62
人生,就是有梦想,而又努力地让梦想成真的过程。彼德是成都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原名罗宗华的他,原是四川地地道道  相似文献   
10.
饮食和文化是不同地域间交流的结果,同时经过不同的历史年代,不断碰撞取舍选择,实现了各自的发展。日本从弥生时代以后,以律令制国家时期形成的稻米文化为基础,对肉食的排斥、以及鱼和稻米组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传统餐饮模式。日本历史上的肉食禁忌夹杂着宗教意识,在漫长历史过程中被选择被创造,是日本文化的结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