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言尽意在"是古典诗词意境的审美特征,是意境中所蕴含的回味不尽的美的因素。留有空白、虚实相生、时空跨越等是古典诗词营造"言尽意在"艺术效果常用技法。运用这些技法,使古典诗词落笔觉来不经意,却又有着深邃婉约、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郭象版《庄子》删改本,比刘安版《庄子》大全本少十九篇四万余言。从南宋王应麟到今人王叔岷,历代学者所辑《庄子》佚文共计三千余言,不及郭删四万余言的十分之一。拙著《庄子复原本》补入佚文六百余字,仅占已知佚文的五分之一,五分之四的已知佚文难以补入。本文举例辨析若干佚文,以窥刘安版概貌,探究郭象删改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重新阐解了孔子"兴观群怨"说,他于孔子说《诗》语句只取"可从"一词进行解释,并将其意归结为"随所以而皆可"。王氏"可以"新解的理论结构可以至诚论来概说,意指排除外物宰制、出于至诚、合乎自然,这一理论结构涵盖王夫之诗学的诗歌本原"文诚质诚"、"兴"论等诸多有机关联的命题,它是圆融自足的。  相似文献   
4.
孔子教化之道彰显了中国古典教育的成人意蕴。孔子从慎思个体生存处境此一根本问题出发,唤起个体生命朝向更高事物,据此确证自我生命价值。孔子以切实行动践履其“天下归仁”的大道理想,即塑造人类社会美好生活秩序。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敞开了其教化人心的基本视野,即始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唤起个体心灵朝向他者。作为孔子教育实践的中心,“启发”旨在引导个体从切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由现实性向可能性不断提升。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教学互动,一步步引导个体由一己生活境遇向人类历史文明延伸,藉此让“教化之道”得以传承。我们今天重新思考孔子教化之道,意在激活当下教育实践的深度自觉,唤起人们像孔子一样不断思考更好教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林俊红 《南方论刊》2010,(11):106-108
素质教育如何评价学生?由于学生存在差异性,评价学生应该多用几把尺子来衡量学生,为了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评价意在扬长。本文从“评价学生意在扬长、扬长教育的特点和优势、扬长教育小故事和评价多元化,培育更多创新人才”四个方面阐明扬长教育的功效。  相似文献   
6.
王弼的认识论主要包括两部分言意之辩和体无.言意之辩在<周易略例·明象>中被提出,研究者往往注意此文的第一段,对第二段则很少注意,第二段其实也有很深刻的思想,即意在象先的命题.此思想对干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体无是王弼哲学的最终追求.在意在象先和体无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发掘这种内在联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王弼哲学.体无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和中国美学的共同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