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8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18篇
管理学   187篇
劳动科学   18篇
民族学   31篇
人才学   34篇
人口学   8篇
丛书文集   523篇
理论方法论   102篇
综合类   1061篇
社会学   179篇
统计学   34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18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39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92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哲学常识》课教学中 ,运用“明理·激情·导行”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认识周围世界 ,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和原理。把有关哲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情感品质 ,把唯物论的世界观化为学生的血肉。同时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锻炼自己的能力 ,提高哲学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
反思《世说新语》的研究史,小说艺术、玄学思维等都不是有效的概念。从分类数量、类目名称及相关排序来看,《世说新语》存在一个以行品和性品为核心概念的文化叙事结构,后者应由乡土中国及其道德观念来解释。  相似文献   
3.
打开十七大报告,民生话题几乎贯穿始终,诸如"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人民过上更好生活"、"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保障人  相似文献   
4.
过士行的剧作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个结合点,使传统在现代演绎中显出了独特的意义.这种意义表现在他剧作的单一与多元两个特点上.单一指的是视角、人物设置、对话方式和和人物命运的相似性和重复性.多元指的是过士行剧作内涵的多元化,主要包括人的嗜好、精神牢笼和人与自然的对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近年关于孔子与儒学的研究中,不时有人提出孔子的仁学思想只是讲普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行为准则,具有超越时代和阶级局限的普适意义。不少论述或割断历史联系而刻意洗刷,或抽掉阶级内容而着力粉饰,实似是而非。本文以《论语》中的原始载述为基本依据,就孔子儒学的伦理思想进行辨析,说明仁礼合一、以礼为本的孔子之道,体现着宗法专制主义的价值追求,并不具有近代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道主义学说所特有的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格独立的价值精神。我们今天可以而且应该积极汲取孔子儒学中的某些合理内核,但决不能以复兴儒学为指归。  相似文献   
6.
中国佛教伦理思想可为世界“金规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进入 2 1世纪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现代社会、人类心灵的困境也在全球化 ,人类迫切需要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伦理基础以担负现代人群、现代人生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文化交融的历程 ,有识之士提出了建立全球伦理 (世界伦理、普世伦理 )的构想。世界各大宗教和伦理传统中都有为现代伦理可资利用的精神资源 ,就中华文化传统而言 ,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资源不可忽视。本文力图以普世伦理构想为背景 ,探讨中国佛教伦理的思想及特质 ,并继而申明佛教伦理思想的普世意义、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7.
谭秀梅 《科学咨询》2003,(16):40-40
思品课贵在导行,导行贵在创新.根据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教师导行要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持之以恒,使学生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要不断探究新的导行方法寓行于学、寓教于导.  相似文献   
8.
本文试图将中西方审美情趣模式化,从比较文化学的角度考察两者的巨大差异,解说形成两种模式的深刻原因。作者认为两种审美情趣存在着许多互补性,但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背景上来思考,则尤其应注重采摄西方文化中强调冲突的阳刚之气,以滋补我们阴柔中和的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9.
儒家所言之道和人伦日用常行之事是相即不离的关系。他们讲成人之道,不脱离知识技术的传授,但目标在于成就道德人格。道德成就的前提是不悖离人及其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实现人与自然及社会万物的本源性沟通,这样的沟通只有在人伦社会中才能实现,从而达到人格的至善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菩萨行”既指道德修养行为之本身,又指道德修养之过程,还是道德修养之方法;“菩萨行”主要特征体现为“入世修证重于出世修证”、“利他重于自利”、“中土圣贤即大乘菩萨”;“菩萨行”精神的意义在于它带给整个社会的价值,是一种以失去小我而赢得大我、失去有限而赢得无限、失去有形而赢得神圣的道德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