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31篇
  免费   581篇
  国内免费   195篇
管理学   3737篇
劳动科学   230篇
民族学   173篇
人才学   388篇
人口学   176篇
丛书文集   4188篇
理论方法论   803篇
综合类   9965篇
社会学   1512篇
统计学   535篇
  2024年   107篇
  2023年   362篇
  2022年   448篇
  2021年   590篇
  2020年   472篇
  2019年   437篇
  2018年   241篇
  2017年   401篇
  2016年   485篇
  2015年   734篇
  2014年   1465篇
  2013年   1160篇
  2012年   1469篇
  2011年   1571篇
  2010年   1404篇
  2009年   1503篇
  2008年   1802篇
  2007年   1317篇
  2006年   1094篇
  2005年   1091篇
  2004年   937篇
  2003年   733篇
  2002年   552篇
  2001年   488篇
  2000年   314篇
  1999年   188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边口译员的角色或立场描述已从传统观念认为的"隐身""传送带""管道"等转变成"显身""交际促成人""文化斡旋人"等更为宽泛的解释.究其原因,前人所做的研究大都以译员角色为载体,从目的论、话语分析或跨文化交际的角度进行分析.文章则试图以翻译行为为载体,结合口译案例,从话语权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阐释,研究结果表明:译员对交际目标的把握是保证话语含意推理正确的关键,其推理结果会产生不同的翻译行为,包括语义行为、语用行为和功能翻译行为.  相似文献   
2.
从Austin言语三分说、Sear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以及扩充的言语行为理论三个方面阐述服务业言语交际现象,继而从会话含义的动机因素、合作因素以及关联因素三个方面对上述现象进行梳理.其目的是使言语交际的双方能看对象、知语境、讲实效,做到善听善说善解,促进国际服务业言语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4.
5.
6.
政府积极与民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找到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案,方可实现“双赢”。“邻避冲突”的内涵与特征“邻避”(Not In My Backyard,NIMBY)一词起源于西方,是美国学者O’Hare在1977年最先提出的。主要是指社区居民害怕核电站、垃圾处理站等产生的环境风险,反对设置这类公共设施,称之为“邻避设施”(李永展《邻避症候群之解析》,《都市与计划》,1997年第1期)。而因这类设施引发的抗争就演变为“邻避冲突”、“邻避  相似文献   
7.
近日,陈赫离婚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剧情更是一波三折。先是陈赫被曝离婚,一篇包含数个"对不起"的道歉书坐实离婚传闻。随后,陈赫被曝与张子萱出轨,很快便有媒体亮出"铁证",两人同回公寓热吻做饭的视频曝光,场面令人唏嘘,引发广大网民吐槽,纷纷指责两人互为"小三儿",婚内出轨。视频曝光后,陈赫迅速晒出了离婚协议,而张子萱则晒出了离婚诉讼流程单的网络截图。虽无过多文字说明,但  相似文献   
8.
探究公示语言语行为以言成事的语用翻译策略,构思出言语行为的多元框架结构,展示语用理论对公示语翻译策略的动态阐释力。  相似文献   
9.
王丽丽 《老友》2015,(2):55
案例:70多岁的李大妈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10年前,老伴去世后,李大妈就和女儿一起居住。李大妈的女儿患有精神疾病,不但不能照顾李大妈,还需要李大妈的照顾。考虑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照顾自己和女儿越来越力不从心,2013年年初,李大妈卖掉自己的房屋,将10余万元房款交给自己的侄女保管,她和女儿一起住进了侄女家。时间一长,李大妈和侄女产生了矛盾。2014年6月,李大妈的女儿去世,李大妈从侄女家搬出来住进了当地一所养老院。她想向侄女要回自己  相似文献   
10.
法律理性是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的结合。人工智能能够满足机械法学所要求的事实向结果的逻辑转化,在寻求"最优解"上有优势,但在实现法的形式理性问题上面临着立法不周延、法律边缘地带适用标准模糊、人类偏好与价值判断不可避免的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固有的感知缺陷使得它无法完成社会、历史因素客观化的任务,无法实现法的形式理性。人工智能在立法和司法中皆面临法律方案的选择难题,由于评判标准取决于人类的目的、评判价值的不可量化性和人工智能系统的感知缺陷,人工智能亦难以实现法的实质理性要求。因此,人工智能不能满足法律活动所需的理性,而只能作为人类法律活动的工具,无法超越人类而获得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