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11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9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9篇
理论方法论   38篇
综合类   556篇
社会学   63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65篇
  2009年   62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70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2.
林雪是当代汉语诗歌的重要诗人,她“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风大气沉郁。她近期的诗歌,情怀与思辨相互倚重、酵化,介入生活与提炼心性同步发力,题材多样,手法多变,情感收放自如,气韵放达从容。她对现实的观照,对时空的架构,对存在的开掘,都呈现出一种新的气象。她自觉地从先期女性主义诗写中觉醒,到如今的清澈中隐显尘世的味蕾,对生活细节和感念触觉的精妙镂刻,以及对世道人心的专注和细致打量。  相似文献   
3.
4.
诗词意义可区分为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与诗意意义的解释与描述。论述诗词的诗意意义的构成方式 ,指出诗意意义的解释和描述比词典意义的陈述和解释更接近于对诗词本身的把握 ,但这种接近对古典诗词的把握来说 ,还隔着两层 ,即文字文本诗意经验层和声音文本诗意经验层。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对蒙古族作家满都麦的作品作全新解读,而解读本身即是生态美学意义上的人格重建过程,同时也是价值体系和道德体系重建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转型,具有全人类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诗歌阅读中的“误读”,无论是读者的有意为之或无意中的“歪打正着”,指的都是读者在对诗意的理解上与作者本意不一致。之所以会发生“误读”,是因为读者从诗中读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情体验,而以自身的联想力丰富、补充了作者的诗意内涵。可以说,误读难以避免,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它应该出现在率性而为的状态之下,而不是出于无知或有知的偏见。  相似文献   
7.
简论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装饰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分析漆艺的民族传统特质和审美特征以及漆艺的装饰手法,论述漆艺在现代室内环境中的装饰意义和漆艺本体的文化内涵及其传统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8.
海德格尔诗学是当下人类魂灵救赎的武库,它从建筑、生态和审美三个维度所揭示的“人诗意地栖居”思想是海德格尔所倡求的人的生存论主题。而在此主题视野下反思人们当下之“居”,却是脱物、脱自然、形而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种种遮蔽。对于人们当下之“居”,应追求人与自然的平等、和谐和统一,从建筑、生态、审美三个维度来努力实现人之为人应然的诗意地栖居。  相似文献   
9.
小说对叙述者的选择是一个十分有趣而又复杂微妙的叙事学现象与问题,《孔乙己》无疑是这方面一个经典个案。关于《孔乙己》的叙述者究竟是谁,学界一向给予特别的关注和讨论,然而意见相异甚至相反。所以,孔乙己的故事究竞是由谁怎样叙述出来的问题,随着现代叙述学理论与方法的兴起,近年来并非偶然地成为《孔乙己》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0.
许伯建是现当代书坛一位颇有影响的书家,他对郭沫若"伪兰亭"观点曾进行深入辨析,认为"神龙本"更近唐初所存王羲之墨迹,并作出"神龙本"较"定武本"更近真迹的判断;在书学追求上,许主张"神韵出于真实",并以此作为自己攻书的基本原则;其晚年尤醉心于王氏名帖《兰亭集序》,对《兰亭》摹写着力最多,最终成就其雅韵精致的个人书风.许伯建还在传统诗歌创作方面有一定建树,其诗重真情韵致,与其书学重"神韵"的旨趣一脉相承,二者和谐相融、互为促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