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7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223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328篇
社会学   3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5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种种偏离。新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要进一步向前发展,就必须把“回到马克思”和“回到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确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研究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20世纪 50年代文学创作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处境的批判性审视,认为 50年代文学创作的政治化、模式化绝不是个别时期内的个别现象,它受到了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功利传统、国家政治、作家主体退位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互动认知研究的空间是变动、开放、动态的空间。双向诠释即是首先了解对方,然后从对方的角度和视野来观察和进一步了解自己,使双方对自己和对方都有了新的认识。重视从“他者”反观自身的理论逐渐为广大理论界所接受。一些非汉学家的理论家开始以一种“非中心论”的心态来探讨西方和非西方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建构新的理论,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中心论的基石。比较文学和比较文化研究迅速突破了封闭的西方文化体系,进入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相互参照的范围。西方学术界原来互不相干的汉学研究、文学理论研究、比较文学研究正在迅速靠拢,并实现互补、互识、互证。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起飞与徘徊现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主要选取张洁、谌容、池莉、徐坤等有代表性的女作家 ,从其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精神趋向 ,以“女性的尺度”加以解析评论 ,论述了新时期女性文学的起飞与徘徊现象。文中肯定了女性文学的成就 ,并同时指出 ,“女性文学”的眼光 ,不应该只是凝定在知识女性个人生活的层面上 ,而应该积极参与有利于改善全体女性生存处境的社会改革 ;应该为女性的发展前途 ,多作精神启蒙与社会改革导向性的设计。希望能唤起女作家的反思与自觉 ,克服“女性文学”的徘徊现象 ,促进“女性文学”新的更强势的起飞。  相似文献   
5.
诠释学对教育研究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理解"与"诠释"是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前提.质的研究是对人的研究,其目标就在于通过理解和诠释获得"意义"  相似文献   
6.
天、地、神、人“四重整体”之思表达了海德格尔对“人之栖居”的诗意吁求,“万物一体”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追求人与自然、社会整体和谐的理想。尽管在思想取向、达乎本真处境的途径和对人的定位等方面存有差异,但两者都是对人在世界中所处地位和境域的深刻反省,两者都体认到,只有达乎与自然万物本然的相融相契、一体存在,才是人之在世的本真处境。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介环境下,政治传播具有典型的“控制论”色彩,政治文本在政治主体、大众媒介与受众之间呈现为单向的信息流动过程,政治主体在政治传播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而微信是一种偏向关系传播的新媒介,虽然在概念层面上具有“元传播”的特征,但在社会现实维度难以找到实践的根基。尽管微信空间中生成了新的政治传播格局,但是主客体二元对立的政治传播模式并未发生变化。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微信空间放大了主客体二元对立政治传播模式所带来的风险。本文从文本诠释学角度考察微信政治传播困境以及功能失调问题,将微信政治传播理解为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问题,以文本为核心概念,以理解和解释作为文本诠释的本体论,从而试图构建微信政治传播功能的“视域融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哲学发展了不同于西方的哲学诠释学传统,特点是相比于西方诠释学所关注的"道"与"言"的问题,中国哲学诠释学关注道、言、智、境四个问题,通过对形上之道的诠释,达到"天人合一"的最终境界。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本文中将探究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总体构架。在他看来,存在问题不仅是一个学理问题,它对于此在来讲原本就具有某种急迫性。海氏企图通过对日常此在的分析表明,对存在遗忘既是一种积极的生存论现象,存在问题又是一种在现代社会中急需重新唤醒的问题。此在的存在论的诠释学是早期海氏唤起并解答存在问题的途径。诠释学在海氏这里从传统的工具论诠释学转化成了存在论的,而它是以海氏的现象学方法和世界现象的分析为基础而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嵇康、阮籍以自身的生命实践诠释了庄学精神,他们的哲学可称为"生命实践诠释学"。嵇康、阮籍通过对庄学自然论、养生论、礼法批判、处世方式等内容的生命实践诠释,使庄学从纯粹的理论展现为具体的行为,是庄学精神在魏晋时代的现实呈现。因此,对经典的诠释方式,不仅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实践的。同时因为阮籍、嵇康自身的性格、对庄学的理解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他们对庄学的实践诠释又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