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阿瑟·密勒剧作<撒姆勒的女巫>描述"指认女巫"事件,对愚昧野蛮、荒谬绝伦的宗教制度批判,展示了社会风俗的悖谬与荒诞.  相似文献   
2.
郑丽清 《兰州学刊》2014,(3):144-152
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必要的信任心理既是社会运转的必然要求,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救人反被诬陷"让人心寒,只会导致见死不救不断出现,并造成整个社会人际关系更加冷漠。打破"救人反被诬陷"的怪圈,不能一味责怪人心凉薄,也不能单纯诉诸道德感召。立法对被救助者失信行为的惩罚不力和司法对救助个案判决的失准是被救助者失信的重要原因。因此,应从立法和司法层面堵塞漏洞,通过立法加大对诬陷者的惩罚以矫正被救助者的失信行为,法院审理救助案件时应严格遵守举证规则,实现对救助者不被诬陷的权益保障,以营造一个有利于鼓励危难救助的安全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对待"投毒"、"诬陷"这类复仇方式,经历了由佛经误读、容受到认同的观念演进过程,表现出华夏中土传统伦理性支配力逐渐弱化,对于功利性复仇目标实现的关注渐趋强化。外域宗教文献作为一种异质文化的介入,对于中国伦理型的主流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具体的文学母题虽然细小,也可明显看出这一影响的轨迹。市民理想风习,将儒家庄严复仇制度规定下的伦理规约世俗化、诙谐化了。这也是文化传播濡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规律。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不断出现交通肇事后;路人帮扶受害者反遭诬陷的案件,人们在感慨道德滑坡的同时,也在不断收缩内心的正义感,以寻求自我的安全。当反思这类案件时,越来越多的“保护救助者”呼声愈演愈烈。本文以受害者诬陷帮扶者的动机出发,针对受害者的诬陷行为,提出可行的制裁建议,以此来保护帮挟者的权益,维护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5.
阿瑟·密勒剧作<撒姆勒的女巫>描述"指认女巫"事件,对愚昧野蛮、荒谬绝伦的宗教制度批判,展示了社会风俗的悖谬与荒诞.  相似文献   
6.
再谈张中宇先生的逻辑及其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去年初,我撰文指出了张中宇先生<白居易(长恨歌)研究>的逻辑与文献方面的一些失误,张先生很快做出了回应,但他的回应仍然缺乏应有的逻辑.而且,在辩解过程中不但罔顾左右而言他,还不忘诬陷本人"攘人之美".这样的回应已经丧失了学者应有的品格与雅量.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有关戏曲的学术论争或非学术批判,是当代戏曲史研究的重要一翼,正确梳理和评说这些论争或批判的背景与特点,对于保护和发展戏曲艺术,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传统文化,既有理论的必要性,又有实践的紧迫性。  相似文献   
8.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扶危救困,“学雷锋,多好事”、乐善好施……都是炎黄子孙历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优秀民族传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救人一命,胜造七世浮屠…….这些先贤遗训,而今读来,犹朗朗上口;总觉得,不管时代如何变化,见义勇为,扶危救困,学雷锋,做好事,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绝对不会改变,也绝对不会过时.笔者试图通过这篇论文,揭开这个困扰时下每一个有良知中国人心灵顽疾的疮疤,并试图开出一剂诊断的药方,以便对症下药,医好国人的心病.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