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9篇
劳动科学   1篇
人才学   5篇
丛书文集   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6篇
社会学   7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日本京都大学学术出版会出版了东洋史研究丛刊的第67册,即吉本道雅著《中国先秦史の研究》。作者现年48岁,任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教授,典型的少壮派学者。记得1988年笔者去京都大学留学的时候,吉本道雅还是一位刚刚读完博士后期课程,留校担任东洋史研究室助手的年轻人,时光飞逝,二十年后的今天,俨然已成为京都大学的中坚学者。在这期间,吉本道雅以执著的精神在先秦史领域辛勤笔耕,先后在《东洋史研究》、《史林》、《东方学》等学术期刊上发表40余篇研究论文。这部近五十万字的论著既是吉本道雅前半生的学术总结,也是为他摘取京都大学博士桂冠的学位论文。全书共588页,分为三部。第一部西周期、第二部春秋期、第三部战国期。以下对这部著作的主要内容与观点做一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2.
孟子谈职业精神——战国是个竞争的时代,各大诸侯国提供了许多具有竞争色彩的岗位,只要做得出色,匹夫也可以当将军卿相,诸如苏秦、张仪,再如吴起、孙膑.岗位主要是为这些能开疆拓土、纵横诸国的人士准备的,而孟子这类讲究仁义的学者型人物,在各国间不是很受待见,职场有较大的局限性.那么,这类看上去不那么着急用的人才,是怎样看待职场的呢?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07,(3):4-13
东周时期,各地诸侯国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他们为了扩张势力,称王称霸,展开了一系列空前的厮杀。这一时期,在今天的江浙一带的大地上,吴国和相邻的越国之间发生了数次大规模战争,史称“吴越争霸”。“卧薪尝胆”、“兔死狗烹”等典故就出于这次争霸战争。而西施的故事更是在民间流传甚广,妇孺皆知。我们就以西施的传说为切入点,再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嘉峪关怀古     
吴慕林 《老友》2013,(12):20-20
我一直以为,只要登上长城东端的山海关,顺着秦砖汉瓦筑起的城墙往西而行就可直抵嘉峪关。登上长城后,方知“万里”只是个象征性的说法,中国大地自东而西的城墙从来就没有连接过,更无法成为坦途。历史上,不同的诸侯国和轮番坐庄的王朝疆域多不同,不仅垒墙筑城不在一条线上,且起止点和长度差异甚大。这些零零散散的城墙、城垛加在一块长度确实超过万里,且一律面西而立,  相似文献   
5.
丁强 《领导文萃》2007,(11):117-121
一个虚构的历史故事 话说在东周时代。诸侯国们一个个兴旺发达。兵强马壮,谁都想当老大。让别人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动不动就互相攻伐,闹得实在不像个样子。周天子没有什么强制手段让这些好战分子放下武器,于是就想了个主意。让实力最强的六大诸侯组成“民主大会”,以投票的形式来决定东周列国的事务。  相似文献   
6.
庆功栽杨——西周有位名将沙其俊,他骁勇善战,在多年的军旅生涯中,每打一次胜仗,都下令全军在获胜的战地上栽好一株杨树。后来就连抓到的俘虏也令其栽树,作为“同庆”活动。随着沙其俊率兵打仗的不断胜利,这种“庆功栽杨”发展到栽柳、植槐,后来许多诸侯国把这种植树活动,作为一种庆典形式延续了很久。  相似文献   
7.
有一句成语叫"唇亡齿寒",这句成语源自于"假途灭虢"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向虞国借路伐虢,然后顺路灭了虞国。这一段发生在两个诸侯国之间的故事,却给后来的人们提供了十分宝贵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经验。春秋时期,在现今山西一带有三个相互毗邻的诸侯国,虢国、虞国和晋国。这三个邦国都是周王室的同姓封国,早在西周的时候, 由于血缘关系较近,这三个诸侯国之间也还和睦,可是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血缘关系的疏  相似文献   
8.
孔子带着当时国际一流的企业家、外交家、纵横家子贡,堪称政治、经济、外交、工商样样都通的大通才周游列国。要知道在孔子的三千弟子当中,子贡的学问不是最好的,比他好的像颜回、曾子、子路等等,有的是。孔子周游列国,自己很穷,很倒霉,但是每个国家对于他的推荐,那是要买账的。他的弟子在各个国家,有当军队司令员的,有当行政首长的,所以,每个诸侯都不敢用他,因为他的学生太多了,几百万人口的天下,他的学生就有三千人,而且学生绝对听他的话,他动一下,诸侯国都会动摇,谁敢用他?  相似文献   
9.
<战国策·齐策一>"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门庭",今一般解作"门前"或"门前和庭院".周掌胜则认为,"门庭"应是"朝廷"的意思.[1]笔者试对此说略陈浅见. 周文指出:"门庭"当为"宫门里的庭院","是大臣参拜君王的处所,故可将其概括为朝廷."又言,诸侯宫殿的库门与雉门之间有块宽阔空地,"它是群臣朝见君主的地方,即我们所说的朝廷".这样简单推论,失之草率.西周诸侯的宫廷是三门三朝制,三朝即外朝、正朝(治朝)、内朝(燕朝).诸侯上朝、议政理事之处在正朝,即治朝.<周礼·天官·大宰>:"大宰,王眡(视)治朝,则赞听治."郑玄注:"治朝在路门外,群臣治事之朝.王视之,则助王平断."<周礼·夏官·司士>:"正朝仪之位."郑玄注:"此王日视朝事于路门外之位."这种格局到战国则发生了变化,国君议事朝会地点开始由正朝(治朝)移至内朝(燕朝),各诸侯周已普遍路寝听政.[2](P977)其时,原属内朝、路寝中君王居处燕息、聚议家事、祭祀婚庆的宫室庭堂,兼做了诸侯听政议事之所.古代的"堂"是建在一定高度的台基之上的.<释名·释宫室>:"堂犹堂堂,高显貌也."<礼记·礼器>:"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战国以后的文献中,时有"堂上"、"堂下"、"升堂"之言,不乏君王在堂上办公议事、宴饮娱乐等公私兼顾的记载.例如:  相似文献   
10.
“太清”意象是承袭先秦文学,在《淮南子》中衍生为有固定内涵和外延、寓有作者情感的意象。“太清”意象的产生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社会背景,也与《淮南子》自由思想和艺术特色有关。“太清”意象所包蕴的内涵丰富,有楚风的浪漫,有黄老道家思想的因素,有政治大一统之下的祥和的文化,更有诸侯国的文化特色,体现刘安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