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9篇
理论方法论   8篇
综合类   72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哲学的认识论转换--乌尔班价值理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乌尔班的《评价 :其性质及其法则》开始 ,价值哲学的研究主题发生了一种根本性的转变 :由新世界图景的价值哲学建构 ,转向对价值哲学理论的研究。换言之 ,在此之后价值哲学研究结束了形而上学阶段 ,而进入了认识论阶段。在认识论阶段 ,评价问题成为最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在对评价问题的研究中 ,乌尔班开创了一种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经验论研究理路。我国近 2 0年的价值哲学的研究范式与乌尔班开始的美国价值哲学的研究范式十分相似。  相似文献   
2.
清华简《命训》的命论与殷商以来的天命思想以及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先秦儒家命论也有相似之处,但《命训》的命论最终是为统治者服务的,这与儒家命论有根本差别.《心是中》的命论与前诸子时期"命定义"之"命"有相似之处,与儒家命论也是类似的,但其"身命"并不涉及道德观念,而儒家注重的就是道德观念.墨家的"非命"论否定了《命训》和《心是中》中的"大命"和"天命",而肯定了"小命"和"身命".《治邦之道》否定了关于治国方面的命定论,是对西周末年以来质疑神权政治思想的直接继承,这与孔孟的命论有所距离,而与荀子思想有相似之处,与墨家的"非命"论和黄老学、 法家的观点都是一致的.庄子的顺命观则与三者均不同.这三篇文献的共同点在于强调人可以改变命,体现了战国精神.  相似文献   
3.
考辨了儒家的“逝者如斯夫”、“天下归仁”、“可欲之善”、“万物皆备于我”、格物之“格”五句经典之义。  相似文献   
4.
从误读"充实之谓美"到美育的理论瓶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毅  喻琼 《江汉论坛》2005,(7):103-105
先秦儒家的美学经典,从来不以"美"为论美术语.<孟子>"充实之美"也不是"儒家美学的代表言论".忽视这个事实,必然阉割先秦儒家美育思想,造成美学研究的混乱.有鉴于此,本文从<孟子>使用"美"的习惯,"充实之美"的语境,注家对"六善"的考证,儒家主要美学经典的主要术语,"美"善"的语源学及其关系,以及学术常识等众多维度,考辨、剖析了"充实之美"的旨趣,否定了把"充实之美"作为"德育包括美育"理论基石的谬误.  相似文献   
5.
考辨了儒家的“逝者如斯夫”、“天下归仁”、“可欲之善”、“万物皆备于我”、格物之“格”五句经典之义。  相似文献   
6.
无定名词主语句关键在于句首名词之无定,这是个指称问题。指称范畴由无指、有指、类指三大类构成一个圆圈式系统,有指包括无定、限定,限定有程度差异。无定主语句与限定主语句构成一个连续体。主语的限定性强,话题性就强,小句表主题判断,是主题句,反之则弱;无定主语全无话题性,小句表非主题判断。系统地看,指称和述都有个别与类的对立,二者之间正相关。另一方面,无定主语句与存现句及"有"字主语之间具有内在的相关性。汉语存现句由存现移位而形成一个非主题结构"V 存现物",但句首处所词同时占据话题位置,整个小句仍是主题句。英语的存现句则属非主题句。动词"有"在存现句中语法化为弱限定标记;从小句信息结构的系统看,"有" NP充当主语的小句更接近无定主语句。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三篇。《达生》演绎《养生主》义理,阐释庄学俗谛“达道全生”的养生之道,准确全面,更为丰富;同时像乃师庄子一样,对孔子“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由于郭象删去第三章至关重要的斥孔24字,导致旧庄学未能领悟《达生》精义和通篇结构。  相似文献   
8.
马万东 《求是学刊》2013,40(4):31-38
休谟法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疑难问题,它不仅抽空了价值判断的理性基础,而且质疑理性对行动的指导作用,从而对人类的理性行动或实践构成严峻挑战。从述或判断的分类入手,可以揭示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传统二分的基础上不足以对理性行动进行有效辩护,并提出比较性述和归属性述的区分来替代传统二分。以"好"为词的价值判断固然不能还原为事实判断,但是可以还原为比较性述,比较性述所蕴含的"知好选好"结构则表明了价值判断的理性特征以及理性和选择的内在统一,由此理性行动得到了更为有效的辩护。从比较性述到归属性述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不是从"是"推出"应该",而是从"应该"推出"是"。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者,王船山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之间的区分作出了不同于宋明儒家的理解.他的理解主要从两个前提出发:第一,之之之辨,通过这两个语词的区分,王船山明确了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不是世界固有区域的客观划分,而是根据主体的存在方式才作出的主观性划分;第二,有无与隐显之辨,通过这个讨论,王船山告诉我们,形而上与形而下之别是隐显之别,而不是有无之辨.王船山对形上、形下的如上解读意味着把哲学之思从形而上学框架内解放出来的努力,意味着后形而上学视域的开启.  相似文献   
10.
徐长福 《求是学刊》2013,40(4):15-22
异质性跟同质性相对,其含义和关系在"种+差"的定义形式中展示得最为典型。定义的主词是属词,意指一个属;词有两个:种词——表示一个种,以及差词——表示此属跟他属的差别。种词和属词的关系是同质性的:属词的外延完全被种词的外延所包含,种词的意义完全被属词的意义所包含,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逻辑推导以此为基点。差词跟种词和属词的关系都是异质性的:属词以属下所有个别事物为对象,种词通过属词也最终以这些事物为对象,但差词却以这些事物身上的某种偶性为对象,并不以这些事物本身为对象,所以差词跟属词和种词之间无论在外延上还是在意义上都不存在严格的可比性,它们之间结合的根据仅仅在于认知上属实,而对之加以认定的机能就是自然直观——自然赋予人的直接性的意识机能。揭示异质性的目的就在于为符号之间的异质性关联确立直观认定这一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