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15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魏荣 《南都学坛》2009,29(1):43-46
六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搜神记》在写作上采用了韵散相间的叙述方式,其中的韵文可分为:谣谚;预言、卜辞和隐语;诗歌。分言之,谣谚的征引使小说既保留了民间传说固有的风调,又使作品的思想得以升华;预言、卜辞和隐语的使用,来源于国人原始信仰的积淀,在小说中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关键,反映了其时的社会文化心理;作品中还有一些赋诗、引诗的情况,这种承自上古文学传统的表达方式,提高了小说的文体地位,增强了小说的鉴赏性。概言之,韵散相间的写作方式具有深刻的文体意义,为后世小说的创作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江西社会科学》2015,(7):142-150
两宋时期人物品评谣谚非常盛行,除了对人物的一般评述之外,更多的是对清官能吏的颂扬,对贪官污吏的鞭挞,或赞颂或贬抑,感情色彩鲜明。经过社会的广泛传播,形成民意的体现与表达,作为制度外的力量又被纳入朝堂,从而对历史人物的命运沉浮发生重要影响。人物品评谣谚,哪怕是未加核实的谣言,却能对历史人物尤其是当朝官员的仕途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其背后包含复杂的历史背景与诱因。宋代人物品评谣谚兴盛面貌的形成离不开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3.
徐小立 《云梦学刊》2001,22(3):125-126
谣谚与舆论、舆论与新闻、谣谚与新闻以及谣谚、舆论、新闻三者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古代丝绸之路谣谚在复杂多元的地理、政治、商业、文化等环境中生成,主要由胡商、士兵、宗教人士、士人等主体进行传播,从中能够反映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自然名物、社会民情、政治趋势、战争冲突等多元化内容;因为古人没有“丝绸之路”的概念,所以,也就没有集中归类,而是分散记录在正史、笔记史料、诗歌总集、谣谚总集等文献之中。  相似文献   
5.
谣谚是普通百姓的心声,抒发他们的思想情感,因而通俗易懂。唐代以前的谣谚除了讥刺时政外,有很多是通俗诙谐的,和政治关系不大,带有很浓厚的生活情趣。这些谣谚往往没有过于辛辣的讽刺,更多的是在嘲弄和玩笑中表达爱憎,在矛盾和荒谬中产生谐趣。就其内容而言,这段时期的诙谐谣谚可分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求是学刊》2019,(1):150-160
汉代谣谚以人物品评谣谚突出,但就人物身份而言实以官吏为主体。谣谚与官吏对应关系的出现,表面上看是东汉"举谣言"的直接结果,实际上是儒家诗教发展的结果。汉儒将风谣从"民心"到直指"天心"的提升,使风谣与吏事在阴阳五行体系内相对应,从而建立了谣谚与官员考评的关系,完成了谣谚于国家政治思想理论上的构建。这也是东汉将"观采风谣"提升成"举谣言"制度的思想基础。谣谚在汉代官吏考评任免中发挥的效用,使汉代社会对谣谚有着特别的重视与需求,客观上形成了汉代谣谚以官吏品评为主的文学面貌。而官吏品评对事功治绩述写的要求、对传播与交际功能的需要则是汉代谣谚叙事特征突出、七言句式大量出现与程式化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早期歌谣与谚语是两种各自相对独立的文体,汉代以后二者不断交叉,渐至没有严格的区分,形成文学史上最古老的文体之一。谣谚文体属性是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具有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特征。与民间性、口头性和集体性的属性特征相适应,谣谚在艺术上具有篇幅短小、韵律和谐的特征。篇幅短小一是句式短,以四言、五言为主;二是句数不多,以一句、两句为主。谣谚属于韵文文学,讲究韵律,节奏明快,可以合乐而歌、载歌载舞和讽诵咏叹。谣谚的功能特征可概括为谶示神谕与预示吉凶、记录民俗与反映民情、总结经验与传授知识、歌颂善政与批判虐政、施行教化与批评恶俗等。谣谚的属性特征、艺术特征和功能特征是谣谚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这些特征从谣谚产生之初就已具备,一直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8.
明代社会舆论空前高涨,民众的主体意识逐渐觉醒,他们通过制造和传播谣谚申诉意愿,参与政治,表现出鲜明的群体性、张大性、迷惑性、现实性、地域性、工具性等时代特点。明代谣谚的生成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家与社会、官方与民间的多元互动。民众或借助颂谣、怨谣、谶谣以歌功颂德、针砭时政、臧否人物、弘扬风尚,或对国家命运、事件情势作出预测;官府则通过各类谣谚以洞察舆情,济安黎民,整饬风化,匡正时弊,谣谚由此发挥了社会评价、道德评判、舆论监督、营造风气等重要功用。但某些谣谚在传播过程中,言辞偏激,蛊惑人心,诬罔视听,甚而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引发社会动乱的祸源。在此情况下,明廷往往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思想等手段,软硬兼施,惩防并用,以优化舆论生态,维持社会秩序,巩固王权统治。  相似文献   
9.
舟山民间文学的海洋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舟山民间文学集成》的搜集整理,对舟山民间故事和渔歌、谣谚进行分类归纳与艺术诠释,并从地域环境、风土习俗、百姓好尚诸层面论证其产生背景及其海洋文学特色。  相似文献   
10.
谣谚作为典型的民间文化类型,其传承与繁荣却与文人有深刻的内在关联.宋代文人不仅积极参与日常传谣,而且将其融汇于文章诗词,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学术探讨.在中国古代谣谚从口耳相传到与文人创作融合进而出现学术批评的进程中,宋代文人发挥了关键作用.宋代文人积极参与谣谚传播与批评,一方面使谣谚文化进一步繁荣,拓展谣谚内容并提升其社会价值,另一方面对宋代文人的文风、旨趣发生深刻影响,对创作风格的整体趋俗发挥重要作用.谣谚文化与精英文化实现内在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