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4篇
社会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我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直到今天还在使用着一种原始的象形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纳西象形文字,也叫东巴文字。纳西象形文字在纳西语中叫“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标记”,即见木画木,见石画石,是以图像的方法写成的文字[1]。研究纳西象形文字对于研究纳西族的社会历史、宗教民俗、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族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其独特的造字特点也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如果从艺术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一、纳西象形文字中线形的运用从人类早期的原始绘画到象形文字的创造再到今天的拼音文字,都离不开线形这…  相似文献   
2.
古埃及象形文字是埃及文明发展的产物,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部首符号三部分组成.本文对这三类文字、古埃及文字的起源、影响因素、发展阶段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源于象形文字 ,但由于东西方哲学和宗教扎根于不同的“土壤”中 ,使得二者在宇宙观、认识论等方面存在差别。而不同的文化精神必然使语言产生区域性特征 ,进而演变为不同的文字体系 :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 ,导致汉英不同的语符结构及语言哲学观  相似文献   
4.
汉族神话不发达原因再探--与印度神话思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将中国古代神话思维与印度的思维方式比较而言,指出汉族古代神话思维是一种真正的象征思维,具有较早确立同一性、人格化不充分、具体性程度低下等特点,而象形文字的发明和使用是造成这些特点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书法作为汉文化中的一门独特艺术表现形式 ,与汉文化所处的地域环境关系密切。处于农耕文明的地域环境对书法艺术的载体———文字的象形性影响甚大。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艺术 ,正在于它集中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地域文化。书法用笔以“中庸”为基本原则 ;书法以“中和”为最高理想 ;书法品评必须以人品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三水 《中国民族》2007,(9):65-65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水族先民总结了生产生活实践,创造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独特文明,水书,便是这种文明的象征。水书(水语叫做“泐虽”)是水族一部古老的文化典籍,它保存了大量的水族天文、历法、气象和宗教资料。它多用毛笔蘸墨或用竹片、木桠烧成炭写在较硬厚白绵纸上,书写时都是从上而下,从右到左。  相似文献   
7.
胡娟 《民族学刊》2012,3(4):89-89
彝族的文字,是我国古文字体系中一种较为古老的象形文字。关于彝文的起源、彝文的性质、彝文的构形法、彝文的规范、彝文与甲骨文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前辈学者作过比较深人的研究和讨论,尽管如此,留给后人再思考问题依然很多。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文化里,有一组神秘符号,代表自然界的八种基本事物: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它就是八卦,传由伏羲始创,作为喻示种种物隋、事理的象征符号,它也成了中国象形文字的雏形。根据伏羲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成的《易经》被后人誉为“群经之首,  相似文献   
9.
周庄的韵味     
步入坐落在白蚬湖旁的如梦一般的周庄,我仿佛进入了梦乡。 脚下的青石板已变得凹凸不平,好像一个个象形文字,默默述说着遥远的故事。青瓦白墙的房屋依傍在碧绿的小河边,岸上的柳树把翠绿的柳条柔软地垂进河里。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兴趣上,西方哲学已经历了从"观念哲学"到"语言哲学"的转变,而受制于科技发展倾向的21世纪哲学,人类理解世界的方式,将从"语言图象"的时代向"图象语言"时代转变.语言在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越来越被形形色色的、广义上的虚拟数字图象形式所取代,这样的趋势清晰表明语言的局限,即习惯心理所认为的语言再现视觉的能力,是相当有限的.在这个意义上,随着"印刷术文明"的衰落,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媒介"不使用语言"却能传达更丰富的、"言不尽意"的意义.语言的作用并非消失了,而是人们突然意识到,语言的本质,是一幅并不能实现指向外部事物功能的元图象,语言成为图象或者一种图象的语言.也许人类将培养起对图象的抽象能力,或许人性将因之彻底改变,人类的道德、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也将随之天翻地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