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1篇
社会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科学学的开创者,贝尔纳的科学学研究并没有将社会科学排除在外,他对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的独特看法形成了他的社会科学观,其中包含他对社会科学加速发展的必要性、社会科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以及社会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实践性:解读贝尔纳科学学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科学的非理性应用,人们发现科学不一定有益于人类,反而可能是人类最凶恶的敌人,科学的价值受到质疑.科学必须首先接受审查,然后才能够为自己洗刷掉这些罪名.为科学辩护,就成为贝尔纳科学学的出发点.强调科学家的责任、规划科学学,使科学造福于人,则是他的科学学的归宿.可见,贝尔纳的科学学几乎可以说是从实践中具体的问题而来,又回到实践中去解决问题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贝尔纳从大科学视角透视科学自由,指出:科学自由包括言论自由、行动自由和应用自由三层,实现科学自由要通过科学家个体、科学组织和政府三个方面努力,科学自由是科学计划的目的和内容,科学计划是科学自由的手段和形式。  相似文献   
4.
法国知识分子时尚优雅,美国知识分子邋遢不修边幅,这些传统看法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至少在生活方式上,他们的差异还是非常明显的。就拿雅各·德里达(Jacques Derrida)和理查德·罗蒂(Richard Rorty)两人来说,他们都是杰出的思想家,但德里达总是穿着时髦的粗花呢外套和精致的衬衣,  相似文献   
5.
贝尔纳的科学教育思想中包含的多元化的科学教育目的观、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观、探究与体验的科学教育教学观、过程取向的科学教育评价观,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主旨在诸多方面是一致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6.
杨天 《兰州学刊》2003,(6):71-71,80
贝尔纳在现代西方科技伦理史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认为科学与道德密切相关 ,科技的发展可以培养人的美好德行 ,科技的发展也要求道德的推动。科学家应具有人道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和平主义和为人类造福的高尚的道德。首先 ,贝尔纳认为“科学为人类服务”① 是科技道德的根本原则。科学为人类服务 ,就是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他把人的需要分为四等 ,并指出科学同其中每一类需要都有关系。他说 :“我们可以把科学中的人的需要依照其迫切程度分为四等 ,科学同其中每一类需要都有一定的关系。首先是对于食品、住…  相似文献   
7.
目标与捷径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知识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紧急,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选择那一幅?  相似文献   
8.
缺乏动力因使得技术长期处于哲学视野的边缘.海德格尔将人纳入技术的座架之中,从存在论层面为技术探寻动力因,将技术的本质理解为解蔽.斯蒂格勒认为这种解蔽式的理解看似赋予技术以开显其主体性的动力,实则混淆了动力因与目的因,使技术概念难以得到清晰界定.他结合古希腊神话寓意重新阐发技术的内涵,认为技术与人同源共生,技术是对作为"...  相似文献   
9.
佟才录 《社区》2012,(9):57-57
在德国西部的特罗普市有一个贝尔纳公园,那儿的草坪上摆放着5根下水管道,是公园正在进行施工吗?非也。这里是一家旅馆,下水管道就是这家旅馆的客房。这是德国第一家下水管道旅馆。旅馆由5根长3米、重11.5吨、直径2.4米的混凝土管道组成。管道的一头被封住,另一头装置了淡黄褐色的特制石门,  相似文献   
10.
贝尔纳.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爱比米修斯的过失》一书探讨了技术与时间在人类本性中的地位和功用,期冀在技术、时间与人类本性之间建立一种新型关系。他认为技术固有的器具性体现了人的代具性的本质,这种依附于技术的人的本性就是时间,应将人的本质建立在技术(工具)之上。其结论虽然激进片面,但重新确立了技术在哲学领域的地位,并提出了以技术规范人的本质,在技术的变革中把握人类自身的变革。这一新命题对我们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观不乏镜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