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8篇
管理学   6篇
民族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4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139篇
社会学   1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论《世说新语·贤媛》之"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世说新语.贤媛》中女性的特征,指出了“贤”之一字不同于封建礼教所要求的新的内涵,并阐述了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以及这种新的审美理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德谟克利特的科技伦理思想赵海琦关键词德谟克利特,科技伦理思想,贤智论,刻苦求实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370年)是古希腊原子论唯物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他的科技伦理思想,是他原子理论的衍生。他认为,"灵魂是由原子组成的,思想也是物理的过程。"[1]在...  相似文献   
3.
贾府就是一个小社会,其中不乏职场精英,她们言谈处事中表现出来的职场策略,常常让人有叹服之感。且不论正册中的十二钗,单是贾府的那些丫头们,正如宝钗所说:我们没事评论起人来,你们这几个都是百个里头挑不出一个来,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处。  相似文献   
4.
基于广大农村地区存在地理位置、经济状况、村庄内部凝聚力等方面的差异,主要针对团结型村庄、分散型村庄、分裂型村庄等,分析了当前新乡贤在不同社会结构的村庄中参与治理所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而提出了不同社会结构的村庄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以期因地制宜地利用新乡贤资源,充分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楚平王     
楚平王因楚灵王的虐政引起国内动乱而率陈蔡之师破郢,取灵王而代之。平王即位之初,曾施行了一些革弊兴国的政策,但他不久即昏妄,重用佞臣费无忌,纳媳而娶太子建之妻秦女,轻信费无忌编造的太子建谋权的谗言,株连重臣伍奢父子、逼伍子胥奔吴。楚内乱以后刚趋稳定的政局又被破坏,埋下了日后吴师破郢、伍子胥鞭平王尸的祸根。楚平王在位12年,楚国政治黑暗的两个重要表现是嫉贤害能的“费无忌现象”及由此而产生的“人材外流”现象,这既是楚为吴所败的原因,也是楚以后终至亡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7.
用人,历来是政治生态的风向标,时代风气的试金石。吏治清明,则人才辈出,路无遗贤,一派欣欣向荣;吏治腐败,则礼崩乐坏,积弊丛生,徒留末世之叹。宋朝讲究以才取仕,以德用人,又能用人所长,容人所短,不拘一格。还有严格的回避制度和推荐人才的责任追究制度,确保了用人的公正公平。所以,两宋之际,人才荟萃,灿若繁星,正是这群槃槃才子和博学鸿儒,把中国文化推向了历史的巅峰和世界的巅峰。  相似文献   
8.
沈亚之是中晚唐时期以撰传奇而闻名的文士,其亲属在宪宗时期与皇室、李弼家族、郭子仪家族及京兆韦氏关系尤为密切。《沈下贤集》是作者的一部游记体文集。此文集多记述其所到之处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其中多为作者的亲身经历,可以利用这部文集对宪宗朝的沈氏家族进行研究,籍以管窥晚唐之时政。  相似文献   
9.
周涧 《公关世界》2009,(10):47-47
《增广贤文》又名《昔时贤文》、《古今贤文》、《警示贤文》,简称《贤文》,它是中华文化千年积淀的国文珍品,其将深刻的为人处世之教义,用韵文的形式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地表述出来,读来朗朗上口、易于记忆、易于传诵。故深受国人喜爱,代代流传。  相似文献   
10.
张豫 《社科纵横》2011,(8):120-122
先秦儒家以"圣"为理想人格,而墨家思想则以"贤"为理想人格。"圣"的理想人格使得儒家在价值观上将"义"放在最高位置,而相应的墨家确立的"贤"理想人格则使得他们将"利"放在最高位置。这种差异最终导致了儒墨两种思想的冲突。由于两种理想人格内在有可以结合的特性,故在后世的发展中终于以儒家"圣"吸纳墨家的"贤"形象而使得两种思想最终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