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6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的核心命题是"质文代变".<时序>在讨论文学与时代的关系中阐发了刘勰的文学史观、文学发展观,其理论实质关键在"变",从而构成文学与时代的互动关系,强调了文学与时代关系中作者的中介作用,并在"时序"的文学史历时性讨论中探究了文学发展的原因、确立这一命题的文学理论的意义和批评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语体指的是语言的文与白、骈与散、质与文、雅与俗等质素.先秦散文学语体探索最明显的特征是,从白向文,骈散共居,质文相渗.先秦散文的底色是言语白话,但作者们一直在尝试着由言向文的转换,这次追求与转换的历程甚至可以称为文言运动.与此相应,先秦散文在散体的基础上,也有了骈体的萌生,但它们还只能称为骈语,而不能称为骈文.正因为有上述两种因素的交融,所以,先秦散文学的语体总体上呈现出文质相渗、文质彬彬的特点.它们共同为整个中国散文学的语体面貌定下了发展的基调.  相似文献   
3.
4.
陈鲁民 《中华魂》2014,(5):30-30
正"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表,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视察期间,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一副对联。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这副对联虽短,但内容却很丰富,每句都可大做文章。譬如"莫以百姓可欺"一句,欺,有仗势压迫之意,与欺有关的词包括欺负、欺骗、欺诈、欺瞒、欺哄、欺压等。并不是打骂凌辱才叫欺,不给百姓办事,不关心百姓疾苦,不听取百姓意见,高高在上当官做老爷,截留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关怀,贪污受贿中饱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论家对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早有探索总结,论说得最有见地的是文论大家刘勰。他继承发展了前人的有关观点,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两个著名观点:一是“通变”说,即文学的继承革新;二是“质文代变”说,即文学的内容形式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后代文论家在刘勰观点的基础上作了系统的阐发和深化,从而形成有特色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论。该理论不仅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史实,而且对现代文论也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6.
赖勤芳 《江淮论坛》2006,(1):148-153
以文质统一为基本取向的文质论是《文心雕龙》的理论出发点。刘勰最早对历代的文质论进行了总结,并在文学的意义上进行了提升。具体而言,刘勰的文质论是由三个理论层次构成的:一是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文不灭质”的观点,这是为适应时代需要而发展成的新兴文学理念;二是对文质关系进行了创造性转换,提出了“情采”、“体性”、“风骨”、“隐秀”等生动范畴;三是提出了“质文代变”的理论命题,文质统一不仅是文学评价的最高准则,而且是文学史建构的合法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变与时序     
通变与时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文学发展、文学与时代关系的两个主要范畴,或曰关键词。这两个文论范畴具有深厚的哲学、文化根基,传统诗文评家在运用这两个范畴进行实际批评的过程中,赋予了它们丰富的文学思想内涵,衍生出了诸如"质文代变""参古定法""本末源流""会通适变""文变染乎世情"等命题,从而成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学发展观时需要重点考察的两个关键词。从关键词研究的视角,对通变、时序这两个范畴的形成与发展进行梳理,并且深度阐释它们的义理,对于我们充分认识传统文学批评中的文学发展观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篇中,力图探讨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心观点认为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十代九变",但都离不开"质文代变"和"质文沿时"的规律。刘勰对于"质文代变"文学发展规律,又从"上下"、"前后"、"浸染"三种模式来加以全面阐释。特别是"浸染"模式的阐释,与现代的社会心理作为中介来解释文学的发展,有相似、相通之处。刘勰的文学发展观对于我们仍然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古文运动中,李华继承发展了陈子昂、卢藏用的古文理论,同时影响了一大批青年古文作家,是古文运动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他以自己的时代思想、政治经验及人生态度为本所提出的古文理论可以概括为:文以宣志、质文相变、文行相顾三部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