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1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3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校是优秀青年的集散地,是做好党的青年战略性工作的前沿阵地。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当代部分在校大学生却呈现出伪精致与真躺平的双重画像:线下盲目超前消费,线上万物皆可晒,打造精致人设;学习主业波澜不惊,兴趣副业风生水起,自创躺平混世哲学。社会家庭兜底保障能力增强,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压力传导,消费主义错误思潮裹挟侵袭,部分高校内涵发展较为薄弱等诸多因素是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应及时引导与矫正这种畸形现象,防止这个群体内部的相互交叉传染。通过构建有利于青年发展的实践新模式、批判消费主义错误思潮、加强高校内涵式发展、激活家校联动交流机制等多方合力与多措并举,一定会形塑出大学生群体生机勃勃、勤俭奋进的新风尚新图景。  相似文献   
2.
周方媛 《国际公关》2023,(11):71-7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青年奋斗精神的培育关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内卷”与“躺平”作为生活化、形象化的语言符号体现了现实社会发展状况和青年群体的生存状态。本文通过解读二者的生成逻辑,探析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现状,提出超越青年奋斗精神培育的路径,以鼓励广大青年树立奋斗目标、坚定奋斗信念、强化奋斗本领、明晰奋斗价值。  相似文献   
3.
不断更替的网络流行语,反映出人们社会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以“丧”“佛系”“躺平”等青年亚文化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借助新媒体、自媒体等平台接踵而来,逐渐形成一种特定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亚文化现象。“躺平”青年是指放弃拼命工作、放弃努力学习、放弃积极生活的一类群体。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遭遇挫折和逆境时,往往会采取一种回避性的心理调节机制或退缩性的行为调整策略。“躺平”青年主要以“丧”、焦虑综合征和消极遁世主义作为现实表征,以期掩盖其“废”、现代性焦虑和防御性悲观的社会心态,具有低欲望、退缩性和习得性无助的行为规律。尽管“躺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青年在繁忙疲惫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得到暂时性的调节,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低欲望助推反向消费心理异化会影响社会的生产消费环节;退缩性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不利于社会奋斗精神的培育;习得性无助导致了意义感的丧失,会使“躺平”青年否定自我生成性意义。因此,可以运用心理疏导培育“躺平”青年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利用奋斗精神涵养“躺平”青年“三气”,通过意义疗愈使“躺平”青年追寻到生活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内卷、躺平、焦虑既源于经济与社会,也源于政治权利。政治权利的自由逻辑使内卷、躺平、焦虑具有了正当合理性。权利自由的逻辑体现在内卷的自由、躺平的自由、焦虑的自由。内卷、躺平是自由的起点、过程和结果,也是因自由选择而付出的代价。内卷与躺平体现了政治权利自由的进与退。回归人类本质、人类主体性、自由本性、权利本性、理性才能回归权利自由的正常状态。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低欲望躺平主义”呈现出唯心主义、娱乐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等样态。它是现实生活内部矛盾、网络社会环境、亚文化和消费主义四个方面综合作用的产物。为了解决该问题,国家和政府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党组织和共青团要重视网络空间的宣传工作,高校要坚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大学生要加强主体自觉性。  相似文献   
6.
宋洋 《公关世界》2023,(2):39-41
躺平”“内卷”“佛系”都是近几年的高频网络用词,尤其是在青年群体中流传更为广泛。这些词语表达的内容与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存在一定的偏差,体现了当代青年群体亚健康的心理状态。面对激烈的竞争,青年们表现出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是理所当然地选择“躺平”,还是陷入无穷无尽的“内卷”,这种普遍的矛盾心理由多方面因素造成,虽然年轻人在面对朋辈压力时表现出了强烈的改变欲望,但是选择应对压力的方式都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问题。无论是“躺平”还是“内卷”,都要积极地关注青年人群的心理状态,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谩骂。帮助青年人建立正确的三观体系才是消除这种负面情绪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诸如“精致利己主义”“佛系”“躺平”等“非常态”的社会行为和精神样态。以往研究要么将之归咎于道德教化不足,要么从教育场域中寻找成因。与之不同的是,基于利益分化视角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所谓的“非常态”行为和精神样态的宏观因素是社会经济利益分化凸显及其运行机制的变化,微观作用机制则是地位焦虑和个体理性。因此,要改变大学生的精神样态,不仅需要大学教育本身的改革和优化,更有赖于整个社会情境的优化。其中降低社会经济利益分化的程度,推动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才是问题解决的最终路径。  相似文献   
8.
近期,“躺平”一词经媒介舆论场创造,以亚文化现象的新形式发酵传播,呈现出青年消极厌世的群体画像及社会心态,实现了从符号到现象的样态转变、从现实到虚拟空间的场域转变,表现出独特的反商业收编特征。“躺平青年”通过自我表达和群体归属的双重认同,实现“躺平族”身份建构,其消极态度尽显现代犬儒主义情结,使“躺平”亚文化在抵抗主流文化的尝试中显得相对温和。透视“躺平”亚文化,其导致当代“躺平青年”劳动价值观偏离、自我身份建构出现偏差,虽个体及社会焦虑借助“躺平”现象得到了抒发,但其消极避世的错误价值观同样是主流意识形态收编的对象。因此,主流文化应积极实现对“躺平”亚文化的收编,并致力于培育新时代有“志气、骨气和底气”的青年,促进青年与“躺平”的和解。  相似文献   
9.
当代青年“躺平”是近年来社会心态变化的新现象,深刻反映着青年群体在工作生活中对较大的竞争压力所采取的一种规避性的内在调节机制和外在克服方式。“躺平”现象在青年群体中的存在,主要根源于高昂的消费方式、劳动正义的缺失、资源分配的不均衡以及拜金主义思潮的浸染。按照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躺平”现象出现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异化劳动的存在,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语境下的异化劳动是“躺平”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当今社会,由于资本的纵深延拓,劳动的异化仍然存在,其导致的工作场域竞争压力巨大成为当代青年逃避劳动、选择“躺平”的重要原因。可以说,在哲学审省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为当代青年“躺平”现象背后的本质认识与把握以及对此现象的有效消解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视野。  相似文献   
10.
躺平”是青年群体在面对激烈竞争、阶层固化以及内心贫乏等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独特反抗方式。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存在偏移、奋斗精神缺失、圈层文化突出并且偏好精神消费。造成“躺平”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内卷,“空心病”则是滋生“躺平”的思想性土壤,而资本逻辑是这一切背后的根源。针对“躺平”现象不能听之任之,就青年个人而言,要勇担时代使命,通过客观自我认知,坚定理想目标,在历练中成长。就社会而言,要加强公共领域价值引导,营造劳动本位的外部环境,让青年一代在奋斗中成就自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