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7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4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0篇
社会学   7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棉 《南方论刊》2006,(6):36-37
一则好的电视新闻或报道,除了具有鲜明的主题和新闻价值外,如果在摄制上能体现强烈的现场感,那么它的播出效果便会身价培增,甚至还会引起“轰动效应”。现场感是新闻事件的客观现场在记者和观众心里引起的主观感受。现场感首先是记者深入新闻事件的现场,在采访、拍摄过程中产生  相似文献   
2.
阿里美国上市的轰动效应已经逐渐淡去,接下来就是阿里250亿美金怎么花的问题了。因为,这些年来,中国上市公司有一个比较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不知道募集来的资金怎么花。这样的问题,会不会在阿里身上出现呢?马云给出的答案是:未来十年,阿里要打造一个真正了不起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包括电商、金融、菜鸟以及阿里数据和云计算等。马云透露,到目前为止,阿里只完成了这个系统20%的工作,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文学失去了轰动效应”让文学家忧心忡忡,现在,文学教育面临重重困难,令文学教育工作者深感痛心。就现当代文学教学来说,一方面体制的强大需疲于应付,另一方面,也是最为关键的,学生对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热情消减让现当代文学教育者失去了最后的安慰力量。究竟是时代出了问题? 还是教育本身出了问题?  相似文献   
4.
杨惠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126-126
作为《重庆社会科学》的作者和读者,笔者认为2010年新开辟的“寻踪”栏目是有意义和存在价值的。应该说除了发表各类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外,追踪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这本是社会科学类杂志的题中应有之义。但它的立足点又应该与各类新闻媒体不同,电视、网络、报纸等关注的往往是事件的及时报道和当下的轰动效应,限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对于事件背后的因素往往来不及深挖,中国新闻报道缺乏连续性、后继性和深入性,也常常使这一缺憾更加明显。而社会科学杂志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独特性,恰恰应该在于新闻媒体匮乏和止步之处显现出来,以深度剖析见出真功夫。立足事实,拨开表象,追本溯源,  相似文献   
5.
或许由于反面人物的极致刻画更能激发起读者和观众的情绪,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不少文艺作品对政治人物的刻画似乎已经走向了一个极端。但是,《省委书记》在这方面却表现得极为理性,作者没有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在写反面人物的同时。描写了一个政治立场坚定、办事精练老道的省委书记形象,同时,还有介于两者之间亦正亦反的人物形象。或许,正是这种不偏不倚的创作思想,才使得《省委书记》这部作品在正视矛盾的同时,并没有把矛盾扩大化,使人们从作品中窥视出反腐的巨大希望。目前,由《省委书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已被列为十六大重点献礼片之一。那么,作者创作的背后,或者说促使作者创作出如此优秀作品的精神力量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企业界与公关策划界在追求轰动效应的公关活动策划时,存在着错把知名度等同于美誉度;错把公关策划等同于营销策划;心态上急于求成,爆发户心理严重;实态操作中又缺乏人才以及大策划,少求证,失之偏颇等弊病.这些弊端的存在,使企业的公关活动只有轰动效应,没有轰动效益.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有:1.适时适地地建立自身的优势,攻击对手的弱点;2.在撞击阶段,尽可能详细了解对手或潜在对手的传播计划并制定相应的对策;3.适时地把公众注意的公关热点转移到对产品的利益点的认识上;4.效果评估上尽可能克服主观随意性,严格把握费用的预算.  相似文献   
7.
雍成瀚 《决策》2007,(9):59-59
如今,在中国的官、产、学界,如果谁还不知道《世界是平的》,此人必然被同行以为落伍.该书所引起的轰动效应本身,就是"全球化"广度、深度和速度的有效证明.  相似文献   
8.
沈善增的长篇小说《正常人》,199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增订重版本。虽然当年首版很快就告售罄,但印数不到5000册,好评只在文学圈里,没有引起过“轰动效应”,在寂寞15年后,由这部小说的热心读者推动重版,在当今浮躁的文坛与出版界,也算是另类或奇迹。特摘录该书《序三》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9.
一、不差钱 本是东北地区的方言说法。2009年“春晚”赵本山等演出的小品.用它作了剧名,产生了轰动效应,后在全国流行开采。在实际使用中.多带有调侃的色彩.并不纠缠于钱多钱少。  相似文献   
10.
形形色色的比赛、评选,越来越花样百出。时下又推出一类比赛、评选:既无出色才艺,又不甘默默无闻,只凭骂人骂得多骂得响骂得毒。骂的是明星、名人,会引来议论纷纷,如果名人激烈回应,正中下怀,只为轰动效应。而名人多半经不起纠缠,往往选择不予理睬。于是,骂人者越来越肆无忌惮,也就跟名人一样,成了万众瞩目的出名人物。你摇头也好,嗤之以鼻也罢,他的大名可也传开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