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19篇
统计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读罢胡尹强的新著《鲁迅:为爱情作证》(东方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真让我吃惊不小。我不得不佩服胡尹强的胆识与功力,他竟能将《野草》中除《淡淡的血痕》之外的23篇散文诗,都认定为写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和婚外情的,且基本上都能自圆其说,有些篇目还解说得十分精彩,如《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死火》《过客》《题辞》等简直是无懈可击,精彩绝伦,使我不得不相信:《野草》还真的是一部爱情诗集!胡尹强教授是位两栖性的写作者。作为作家,他出版过不少中长篇小说,且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授学者,他曾出过两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2.
大野 《中华魂》2020,(3):41-41
前不久,我来到河南省淮滨县探访楚国名相孙叔敖遗迹。遗迹叫埋蛇岭,一片荒芜,草丛中半掩着一座残碑,上书"寝野歧蛇"四字,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我默默地伫立这里,面对残碑,遥想先贤,感慨良多,思绪万千。《贾子》记,孙叔敖少年务农时,见两头蛇,杀而埋之。归而泣。母问其故,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其品德为人赞佩,传播四方。当然,若只有埋蛇这一回事,孙叔敖顶多也就是个宅心仁厚的乡村娃娃而已。  相似文献   
3.
荒谬是一种感受,一种体验与氛围.面对荒谬,鲁迅和加缪实现了一次超越时空的对话.他们都主张直视生存困境,并付诸反抗的行动去赋予世界以意义.通过比较<过客>与<局外人>中主人公荒谬的生存意蕴,从而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  相似文献   
4.
鲁迅在<过客>篇中通过塑造"过客"这一独异的"精神界之战士"形象,郑重审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哲学关系,从而揭示出"向死而在"的哲学意义和"反抗绝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5.
身为香港作家的王璞始终没能真正融入香港社会,她的小说创作表明她与香港的疏离姿态,主要体现为三方面:沉迷往事的恍惚;沟通和爱的徒劳;追寻身份的迷茫。在香港,王璞依然是个过客,她是个无根的、始终漂泊在路上的孤独旅客。  相似文献   
6.
王火 《四川省情》2004,(10):25-26
岁月流逝,时光不能倒转,人就总是爱找那些历史的彩色碎片和尘封的生动传奇,考古似地加以注视,予以关怀。怀旧情结,人所皆有,老人更甚。“十年生死两茫茫”,“夜来幽梦忽还乡”……一类便是。但年轻人甚至少年人,也未始不强烈。明末抗清的义士夏完淳,只活了十七岁。他那有名的《  相似文献   
7.
鲁迅是有着大而多的心结的生命个体,对心结与创作同构互动关系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因而通过鲁迅的心结来透视和挖掘鲁迅创作的深层内蕴是研读鲁迅的一个独特的角度,并有着全新的意义。从几组最有代表性的鲁迅的心结及其在作品中的对应物即殉道与散胙、屈辱与复仇、腊叶与死火、中间物与过客等来透视其人与文的内在互映及其映射出的深层人文蕴涵,并从三个层面来展开论析:梳理鲁迅文本中反复出现又在其创作中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意象或词语作为走进鲁迅内心世界的切入点;以此为线索,以其本人及亲友乃至论敌的言论为支撑材料,返视其创作动力的原点,直逼其心结的内核;再返归文本,阐释其含蕴的与人类精神相通互融的博深的哲理情思和丰厚的人文内涵,以此走进由鲁迅的自我心灵、文本意象和人类文化精神共同构建的三位一体的精神艺术之宫。  相似文献   
8.
9.
试图以"远方"的意象为起点,比较鲁迅先生的散文《过客》与海子的诗歌《远方》中关于"远方"的精神旨归的异同。通过比较得出:鲁迅先生以绝望的对抗来面对坟墓的固执行走,而海子则是在幻觉意识下对于"远方"的凝神伫望,并无斗争的姿态;同时二者远方的内涵略有不同。鲁迅先生的"远方"是承担行走意义的载体,是"无物之后"的"有物",而海子的"远方"则是空无,是无意义的所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是一个大量产生精神"浪子"的时代,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大师,鲁迅给传统"浪子"形象赋予了更多的现代精神内涵.在鲁迅的文学世界里,作为永世流放的"异乡人","浪子"是寻找的主体,是肩负时代启蒙重任却又置身于虚无之境的知识者.鲁迅笔下的"狂人"、"过客"、"孤独者"等"浪子"群像,也是鲁迅对自我精神形象的变形书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